孙犁故里——安平县孙遥城村距离我生活的冀州小城不过100多公里,此生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文学大师而骄傲和自豪。然而,安平、冀州两地虽同在衡水市域内,六十多年里我却没有去过那里,直到2024年7月26日,才第一次踏上我一生敬重和崇拜的孙犁先生故里的土地。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空蔚蓝,新修的公路笔直平坦,两边茂密的青纱帐一望无际,远处的村庄时隐时现,掩映在冀中平原的浓绿之中。驱车行进在滹沱河南堤上,思绪万千——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我少年时代第一次读到的孙犁先生《荷花淀》里的文字,至今还能背诵出来,当时以为是一篇散文,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篇小说。我被他清新鲜活、灵动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字所打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此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孙犁先生的一些作品,如《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这些作品虽然诞生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炮火连天、波澜壮阔的时代,却能以淡雅疏朗的诗情、明丽流畅的笔调、隽永清新的风格,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战士和劳动者形象,如同时代和社会的一幅幅历史风俗画,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
悠悠思绪中,车子已驶入安平县大子文镇孙遥城村,孙犁故居映入眼帘。故居位于村庄正中,坐北朝南,大门上方有莫言先生亲笔题写的“孙犁故居”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1913年5月11日,孙犁就出生在这个院落里,父亲为他取名孙振海,上学后改名孙树勋。故居为典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冀中平原民居特色,建筑风格为外院套内院的四合院形式,整个院落由青砖砌成。内院建有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正屋门西侧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东侧是一棵石榴树。外院建有佣工房、牲口房、磨房、门房、大车棚和大门、二门等设施。
正房客厅里,朱红色的条案上是孙犁先生的半身铜像,笔墨纸砚规规矩矩摆放在八仙桌上,六把朱红色木椅依次放在桌子附近,整体环境肃静而整洁。后方墙上,挂有一幅大公鸡立于石头上的国画,一副对联挂于两侧: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四周的墙上,还有铁凝、王蒙、贾平凹、徐光耀等作家名人为孙犁故居题赠的条幅。
西厢房是孙犁先生当年居住的房间,他曾经用过的被褥、衣服和鞋帽,整整齐齐地密封在玻璃框内供人参观。屋子的北墙上,悬挂着孙犁夫妇二人的合影,还有和四个孩子的全家福。一条北方农村特有的土炕,一张红色的炕桌放在中央,土炕的一头是一个老式的卧柜,上面整齐地放着几条被子和那个年代常见的圆形枕头。有意思的是,屋顶和炕沿上糊着许多《大公报》报纸。讲解员说,当年孙犁高中毕业回村后,央求母亲为他订了一份《大公报》,报纸看过以后也舍不得扔掉,一部分糊在屋顶上和炕沿边,确保在屋子里躺着或坐着都能看到这些报纸。睹物思人,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孜孜以求、刻苦学习的文学青年形象。由此想起自己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我也曾让祖母为我订阅了《诗刊》《文学报》《星星》《萌芽》等文学报刊。那时的孙犁正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并参与编辑《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可惜,那时我没敢与先生联系。
东厢房是孙犁父母居住的房间,和孙犁夫妇的房间并无二致,几件枣红色的木质家具,一条土炕。孙犁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一生勤俭朴素。作家铁凝曾经写过《孙犁老师的套袖》:“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两只洗得发白的套袖以及他曾用过的拐杖和“粮油证”“供气本”等各种票据。这种简朴的作风贯穿了孙犁先生一生。
内院东屋是“孙犁创作生平展厅”。正对门口,是孙犁书写的座右铭手迹:“文艺之道,忘我无私;人心所系,孜孜求之。”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这位人民作家写作的初心和理念。孙犁先生是解放区文艺界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开创的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成就了一大批如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著名作家。
内院东屋是孙犁的书斋“耕堂”。先生生前伏案写作的旧书桌和老藤椅、空白的方格子稿纸、流出无数优美文字的钢笔、陪伴他生活的收音机……静静地等候着主人。一个玻璃柜里,有一个红漆脱落褪色的小木椅子,安平县文联主席王彦博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椅子,当年孙犁在天津家中书房会见客人,大都是他坐在旧式藤椅上,而客人坐在这个小木椅子上,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坐过。
故居外院西侧是孙犁作品碑林。一块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孙犁部分著作的概要,包括《荷花淀》《风云初记》《铁木前传》《津门小集》《晚华集》《书林秋草》《芸斋小说》《书衣文录》等,这些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1991年,78岁的孙犁在其散文《故园的消失》里写道:“这件事(指捐出三间老屋,建设村里小学)结束了,至此,老家已经是空白,不再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标志着父母一辈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志趣、生活意向的结束……”结尾处,先生感叹道:“嗟乎,思乡之念,不绝如缕,故园柳色,梦绕魂牵。”2002年7月11日,孙犁带着对故园的无限眷恋在天津溘然长逝。
走出孙犁故居,我让同行者在大门口为我拍照留念,对面墙壁上书写的两句诗吸引了我的目光:“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是孙犁先生的两句诗,从中能体会到先生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先生心系滹沱,梦恋故土,一如既往地为家乡的发展进步放歌文坛,而家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游子。2014年以来,安平县在孙犁老屋原址上复建了现在的孙犁故居;在安平中学建成了孙犁广场、孙犁图书馆,雕刻了国内第一尊孙犁汉白玉立像;2024年又在故居后身规划修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梦归园”主题文化公园。今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22周年纪念日,“梦归园”主题文化公园落成开放,孙犁夫妇的合葬墓迁来家乡,十五位来自京津冀的孙犁后人及近百名家乡父老,在这里举行了简朴又隆重的“孙犁夫妇骨灰安放仪式”。
走进主题文化公园,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由“小兵张嘎”之父、百岁老人徐光耀先生题写的“梦归园”三个大红字。放眼梦归园,云松挺拔向上,塔松绿意盎然,银杏枝叶繁茂,玉兰洁白如玉,紫薇、碧桃、金叶白蜡等多种植物、灌木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六角文华亭矗立中央,孙犁夫妇的合葬墓静卧在绿树鲜花丛中……孙犁先生漂泊一生,终于魂归故里,叶落归根,依偎在父母身边,在故乡的怀抱里甜甜地睡了……
作者:杨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