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晨7点半,衡水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三科机采室刚消毒完毕,53岁的孙焕瑞已经坐在了熟悉的采血椅上。


护士递来的登记表上,“单采血小板第100次”的字样被红笔圈出,旁边整齐记录着另一串数字:全血14次,累计5600毫升——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换了一遍还多。


“孙师傅,今天可得留张合影,这100次,是咱们站的‘暖心里程碑’啊!”孙焕瑞低头看了看胳膊上几道浅淡的针痕,那是13年献血路留下的“勋章”。


从“偶然伸手”到“必然奔赴”:热血里的初心


孙焕瑞与献血的缘分,始于2012年那个闷热的夏天。40岁的他陪母亲去医院复查,回家路过看到采血车,见“急需B型全血”的提示牌被阳光晒得发白,突然想起父亲十年前手术时,全家在血库外焦灼等待的场景。“要是当时有人多献一袋,咱就不用那么慌了。”


他攥着身份证登上采血车,第一次献全血时,看着血液顺着导管流动,手心沁出了汗,直到护士递来献血证,他突然觉得:“原来普通人的一点力,真能变成别人的‘救命绳’。”



那之后,“按时来献血”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前14次,他始终选择全血,每次献完都会把献血证按日期排进铁盒——那些来自血站的感谢信,他都叠得方方正正,藏在铁盒最底层。“信上没写名字,但我知道,有人因为我多了份底气!”孙焕瑞说。


转折发生在2016年秋天。血站医生告诉他,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更“关键”——比如化疗后血小板骤降的病人,输入单采血小板能快速筑起“防护墙”。“全血是‘普惠雨’,单采血小板是‘及时雨’,能更准地帮到人,多花点时间怕啥?”孙焕瑞当即改了计划,从“每半年一次全血”变成了“每14天一次单采血小板”。


114次奔赴的“热辣滚烫”:岁月难阻赤子心


十三年114次献血,不是没遇过“坎儿”。2018年冬天,老人突然在家中晕倒,孙焕瑞背着人往医院跑,检查、住院、守着输液到后半夜,直到护工接了班,女儿赶来替换他,才算在病房外的长椅上歇了口气。而那天,正好是他该献单采血小板的日子。


守着老人输液的间隙,他攥着手机反复看日历,终究还是给血站打了电话:“今天该我去献血小板,B型的够不够?”护士听出他声音里的疲惫,问清情况后劝他:“家里事急,先顾老人,血小板我们再协调。”他却在第二天一早,等女儿来了换班、确认老人情况稳定后,直接往血站赶:“我这把年纪,能做事的日子越来越少,老人这边有家里人盯着,耽误一次献血,心里更不踏实!”


孙焕瑞的献血证总是按年份码得整整齐齐,最新的第100次单采纪念章,被他别在了笔记本的封面上。“全市像他这样,50多岁还坚持13年、单采超100次的,掰着手指头能数过来。”有身边的朋友好奇问他“图啥”,他指着窗外:“你看这街上人来人往,说不定哪个就用过我的血呢——这多奇妙,素不相识,却能借着热血搭把手!”


第100次的约定:让热血永远“在线”


当日上午9点,单采血小板的仪器停止运转,新鲜的血小板被细心封入血袋。孙焕瑞活动了一下手臂,接过护士递来的献血证,上面“第100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字在阳光下发亮。“您这100次单采,按每治疗量救助1名患者算,已经帮了上百人;加上14次全血,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一遍多。”护士的话刚落,孙焕瑞低头摸了摸献血证,眼里闪着光:“100次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回家的路上,孙焕瑞把献血证书放进帆布包,里面还躺着那本笔记本——最新的一页,他刚写下:“只要血站还需要,只要身体允许,第101次、200次……我还会再来!”


采血室的墙上,挂着“无偿献血,让爱传递”的标语。而孙焕瑞的故事,正是这句标语最生动的注脚:114次奔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日复一日的“我愿意”;100次单采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对“生命至上”最朴素的践行。


最动人的纪念,从来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像孙焕瑞这样:让热血在岁月里始终滚烫,让坚守在平凡中开出“永不褪色”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