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十元一双。”衡水市桃城区报社街与新华路交叉口的夜市,傍晚六点便热闹起来。喧嚣里,一个略带滞涩的声音传来。他坐在地上,手颤巍巍地摆放着拖鞋。
见记者走来,他停下手里的活,腼腆地笑了笑:“请您稍等会儿,我摆整齐了再聊。”说完又低下头,专注地整理着摊位,直到所有拖鞋都排列有序,他才从旁边三轮车上拿出一个马扎,执意塞到记者手里。
他叫孙豪序,35岁,脑瘫患者。光阴流转,他用一双不甚灵便的手,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自立篇章”。这份韧劲,早在其少年时就悄悄扎下了根。
少年立志:泥泞里走出求学路
孙豪序出生于阜城县王集乡,幼时一场持续高烧引发脑瘫,让他的手脚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影响,可他从没把自己困在“不行”的框框里——小学、初中,他都和同龄孩子在普通学校一同就读。
因身体不便,孙豪序成了部分同学捉弄的对象,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又因住校时生活多有不便,他便选择了走读。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他每天骑三轮车往返8公里家校路:为赶早自习,清晨五点半就从家出发;晚自习结束时天已黑透,再摸黑往家赶,却从没动过放弃的念头。
“能坐在教室里看书,就比啥都强。”凭着这股韧劲儿,他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他去衡水农校学畜牧专业。因手脚不便难以从事相关工作,他便悄悄转了方向——路在脚下,总还有新的走法。
十年磨砺:风雨中撑起一片天
2015年,25岁的孙豪序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揪心的决定:离开阜城老家,独自去衡水市区生活。这背后,藏着他与家人的牵绊——父母一直把他当孩子护着,知道他手脚不利索,担心他在外受委屈,便开了家雕刻厂,特意让他学手艺,“学门实在的,守着家,不用遭风吹日晒”。那段日子,他跟着父母学打磨、练雕刻,动作虽慢,却学得格外认真,手上磨出茧子也不吭声,心里总想着“学好了,未来的生活就能靠自己了”。
可命运偏不遂人愿。受多种因素影响,雕刻厂撑了一年多就关了门。望着父母为生计愁眉不展的样子,孙豪序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不能总靠着家里,爸妈已经为我操心够多了。”他暗下决心,要让父母看看,“我能把日子过好。”
于是,他揣着这份信念,摆起了地摊。
最初那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天就吃一顿饭,有时候是馒头就咸菜,有时候是一碗最便宜的面”。可每次给家里打电话,他都笑得敞亮,“一切都好”四个字翻来覆去说。
十年间,他那辆三轮车里换过不少“宝贝”:麻花、腰带、包包……不管卖啥,他心里都揣着“实在”二字。顾客来问价,他仰起头,眼睛弯成月牙,哪怕话说得慢,也一字一句说清楚;有人挑拣,他从不着急,耐心等着,还会主动说“慢慢看,合适再拿”。
搬货时,他得攒足全身力气,把沉重的货包从三轮车上挪到地上,额头的青筋都鼓起来;摆货时,常人十几分钟的活,他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手颤巍巍地把东西摆齐;收摊时,要坐在地上一点点将货物挪回车上,腰背累得直打晃。寒冬里,手冻得又红又肿;酷暑中,汗把衣衫浸得透湿。可十年间,他一天也没缺席过,“多摆摊一天,就多挣一点钱,日子总会一点点好起来的。”他总这么跟自己说。
如今,他的摊位固定下来。摊位上的东西也跟着季节“换主角”:夏天摆上轻便的拖鞋,冬天换保暖的挡风被。从傍晚六点到夜里十一点,雷打不动出摊,像夜市里一座小小的、倔强的灯塔。
心向暖阳:苦难里开出希望花
这份对生活的热忱里,藏着对家人沉甸甸的爱。“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母亲照顾好。”提到家人,孙豪序的眼神暗了下来。2023年,父亲查出癌症,他急得几夜没合眼。为了让父亲安心,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家小店,“哪怕不赚钱,也得让爸看到我能稳住”。那段时间,他白天看店,晚上依旧去夜市摆摊,再累也咬牙扛着,直到父亲放心离去,小店便也关了。“自己能自立,就是对爸妈最大的孝。”
他的善良,朋友李先生最清楚:“豪序这人心肠热,见谁难了,总想着帮一把。”路上遇到生活困顿的人,孙豪序也会掏出随身带的零钱递过去,“钱不多,是我的心意”。
三十多年风雨兼程,孙豪序的人生字典里似乎从没有“抱怨”这两个字。“困境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吃饱喝足是福,平平淡淡是真。”如今,他每月有700元补助,2017年申请到的廉租房让他有了安稳的家。“日子越来越好了,我挺满足。”他笑着说。
夜色渐深,望着街巷的灯火,孙豪序眼里闪着光:“要是有人看到我的经历,能觉得‘他能行,我也能行’,能多攒点劲儿,我就心满意足了。希望大家都好好地生活,有希望就有奔头。”夜市的灯光落在他身上,仿佛为这个坚韧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哪怕身处泥泞,也能向阳而生。
见习记者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