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河北衡水湖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衡水湖生态保护工作迈入精准化、系统化监测新阶段。



河北衡水湖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于2024年12月获批,位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衡水学院牵头,与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河北省衡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申报与建设。


监测站负责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武大勇介绍了建站使命与规划。他表示,监测站将聚焦“样地监测、积累数据;天地一体、地面验证;发现问题、服务监管;专题研究、培养人才”核心任务,针对衡水湖及周边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深入开展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支撑服务衡水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衡水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副局长张余广介绍了监测站的重要价值。他表示,通过全要素、持续性监测,能够精准掌握衡水湖的水文、气象、生物多样性等资源现状,及时预警生态风险,为保护修复决策提供关键证据。这对保障区域气候调节与水源安全有重要作用,也将为湿地生态研究、候鸟迁徙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有力筑牢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平原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163.65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336种鸟类的栖息天堂,还拥有植物594种、鱼类45种,素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华北之肾”等美誉。   


摄影:陈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