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桃城区赵家圈镇戴家口村的大蒜正处于播种关键期。在200亩的蒜田里,村民们正俯身将蒜种精准插入膜孔,十排一列,纵横整齐;新型大蒜种植机沿着田垄匀速前进,覆膜、打药、插眼一体化作业一气呵成,为来年的丰收和乡村振兴播下希望。

“这是咱村头一回规模化种大蒜,我们对比了多个品种,最终敲定了‘大青稞’蒜种。”戴家口村党支部书记代存勇蹲在地头,裤脚沾着泥土,话语却掷地有声。“你们可别小瞧了它,这个品种蒜头饱满、蒜瓣紧实,单个重量能达到55 克,而且耐运输、耐储存,亩收入保底能到2500元嘞!”
作为村里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代存勇深知村民“怕风险、愁销路”的顾虑,早在播种前就带着村“两委”成员和种植户代表前往山东金乡、邯郸大名等大蒜主产区考察,对比了十多个品种的抗病性、产量和口感,最终与一家信誉过硬的山东企业敲定合作。“蒜种从企业直接拉来,并签订回收协议,明年收获时企业按约定价格上门收购。这种‘先定订单再生产’的模式,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这份未雨绸缪的“安心盘”,让这片土地有了“新盼头”。
“以前村民种庄稼多凭经验,现在我们有合作企业的技术员驻点指导,种植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从蒜种处理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结合蒜种的特性讲清楚、教到位。” 代存勇说,目前已有30多名村民掌握了种植技术,能独立完成播种、覆膜等作业。除了技术输入,村里更投入8万元购置先进的大蒜种植机,将村民从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既省人工又提效率,让规模化种植底气更足。

“这蒜种金贵着呢,播种的时候可得讲究。”来自山东合作企业的技术员李志杰,一边指导村民插蒜种,一边念叨着种植技巧。土地要先深耕20~30厘米,每亩地撒上3000斤腐熟的羊粪、150斤复合肥、100斤菌肥后,再用旋耕机旋耕两遍,把土耙匀。插蒜种时,株距保持在11厘米,行距19厘米,蒜瓣尖端朝上,插入土中2厘米深,这样既能保证蒜苗出土整齐,又能让根系充分生长。等立冬之前,还要再覆盖一层地膜,这样不仅能保温保湿,还能让蒜头长得更饱满。
产业搬到家门口,稳定增收有保障。“以前种地靠经验、打工要远行,现在在家门口一天能挣一百多,中午还管饭,太知足了!”正忙着播种的王大姐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的笑容藏不住满足。如今,像她这样每天在蒜田务工的村民有三四十人,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日收入,为一个个家庭添了底气、暖了人心。
对于未来,代存勇盘算着更长远的账:“等明年大蒜成熟前,先把蒜薹分发给村民,让大家提前享红利;蒜头则按协议销往山东,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形成完整的收益闭环。”这颗小小的蒜种,不仅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更成了凝聚人心、激活乡村活力的“金种子”。
夕阳西下,种植机的轰鸣渐歇,洁白地膜下的蒜种正积蓄力量。代存勇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片的田垄,眼中满是期待:“明年五月收蒜时,这片地准能迎来大丰收,咱村的日子肯定能更红火!”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