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二届衡水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衡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和衡水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齐聚衡水湖畔,共商衡水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大计。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支持指导,衡水学院、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和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主办。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分别作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国家战略需求》和《湿地保护法的解读与评估》的报告;沈彦俊、王铁军、张曼胤、武大勇等专家学者也相继作了报告。与会代表围绕衡水湖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和建议。

衡水湖作为华北平原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衡水学院为衡水湖生态保护提供了持续的科研与人才支撑。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介绍,近年来,衡水学院持续优化科研人才队伍,整合学科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立足资源优势,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扎实推动衡水湖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学院获批建立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覆盖湿地保护、生态治理、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并通过举办衡水湖高质量发展论坛、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周等系列活动,为衡水湖保护凝聚了广泛合力。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华北之肾”等美誉。衡水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宁表示,滨湖新区全方位推进衡水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衡水湖水质稳定达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2024年,我们新记录到雪雁和白颊黑雁,鸟类种数增至336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达84种。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这里成功自然繁育,‘鸟类天堂’的名片更加响亮。”此外,去年衡水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研学、体育休闲、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研讨会期间,衡水湖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揭牌成立,标志着衡水湖生态保护工作迈入精准化、系统化监测新阶段。
摄影:陈月振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