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改革之力 奏响奋进乐章


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彦成


绿树阴浓夏日长。7月的衡水,处处涌动着火热的干劲:深化改革、防汛备汛、乡村振兴……一幕幕惟实励新、只争朝夕的场景组成了衡水现代化建设的动人画卷。


高质量发展,改革是引擎、是源泉。上周,本报推出“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专栏,集中展示我市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有益探索、得力举措、亮点成效、积极进展。作为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一项改革举措,我市“标准地+承诺制”2.0改革持续扩面升级,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拿地即开工”项目20个,平均节约项目落地开工时间70天。“一纸承诺”代替“一摞材料”,省时又省力,得益于照后许可“免申即办”改革的大力推行,我市797户经营主体实现“准入即准营”,减少经营主体跑办1000余次,折合节约办理时间300多天。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大胆解“难”、着力治“痛”、及时破“堵”,我市各级各部门持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激发市场的“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闻“汛”而动,严阵以待。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主汛期,防汛形势愈加严峻。连日来,市委书记吴晓华、市长董晓航多次深入县市区防汛一线调研,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备汛工作。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大考”,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国道G240保台公路姚庄桥两侧辅路铺设施工正酣,预计7月中下旬完成全长4.2千米的辅路铺设;各级深入开展应急演练340场次,参加演练人员2.37万余人;市城管局排水中心借助智慧“大脑”,让防内涝工作更加“耳聪目明”;饶阳、安平、武强等各县市区坚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预置抢险力量、物资和设备,紧盯重点部位梳理薄弱点、排查风险点、解决隐患点,“一点一案”强化防汛措施,全力打好“主动仗”、筑牢“安全堤”。


“观”山海变化、“听”书声琅琅、“闻”美酒飘香、“触”历史人物,看一场演出如何带火一座城。上周,“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衡水首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在万众瞩目中惊艳上演。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到衡水老白干、冀派内画、侯店毛笔等特色非遗文化的展示,再到自然生态、文旅研学、教育等亮点呈现,这场融合了衡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成就的演出,让观众在音舞诗画巧妙融合中沉浸式享受了一场极致震撼的视觉盛宴。以场景育“新”,催动“文旅消费马车”多拉快跑,可谓正当其时、正值其需。相信,这场独具匠心的演出必将为衡水湖文旅融合发展和夜经济的繁荣注入全新活力,成为游客探寻“大美衡水”的一扇窗,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


盘点上周报道,衡水的乡村振兴答卷十分亮眼。冀州区南午村镇刘瓦窑村的桃园里,近百亩鲜桃喜获丰收;阜城县发展杏梅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逾3000亩,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让更多人尝到了这份“阜城甜”;武强县建起农业循环链条,让种植养殖形成闭环,农民实现“转着圈儿”挣钱……放眼衡水大地,一个个竞相绽放的和美乡村,行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快车道上,步履铿锵。


山一程、水一程,劈波斩浪启新程。今天,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时代篇章。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毅前行,赓续写好“改革新篇章”,为推进衡水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编辑: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