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之滨,景州舍利塔之下,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岁月更迭之间静静流淌,厚重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故事,像一缕不绝的沉香,穿越时空的界限,悠悠诉说着文化与传统的魅力。
寻脉而往。近日,记者来到了一处承载着六百年风雨与荣耀的文化古村——景县杜桥镇郑家香坊村。
郑家香坊: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记忆
“说起我们的村名,那可是大有来头,真正是以‘香’为名。”谈起村子的历史,郑家香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家香坊古法贡香技艺第十五代传承人郑连池滔滔不绝,追溯至明永乐年间,郑家香坊在战乱与灾难的洗礼中诞生,以祖传御香局贡香古法,借景州古塔之誉,建传统古法贡香作坊,不仅成就了皇家专享的尊贵贡香,更在岁月的沉淀中,孕育出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相传,清乾隆十三年,乾隆帝驻跸景州,宣致仕工部尚书魏廷珍陪游景州塔开福寺,魏廷珍递献景州特产郑家香坊御用贡香作为觐见之礼,龙颜大悦,赐匾“郑家香坊”。乾隆帝的青睐,不仅是对郑家香坊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誉,一块“郑家香坊”的御赐金匾,成为了传承至今的荣耀象征。
文创赋能:古老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
“身为郑家香坊古法贡香技艺第十五代传人,我不能让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就这么丢了。”步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郑连池没有让这份珍贵的古老技艺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是积极地进行申遗,“2019年,‘郑家香坊’成功被评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住了这支文脉。”
然而,郑连池并没有就此停住前进的脚步,而是选择以创新的姿态,拥抱变革……
2021年,他回到家乡上任郑家香坊村党支部书记,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家乡的这一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再提一个新的高度。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决定郑家香坊村以沉香、崖柏等纯天然香料为原料,采用手工炮制之法,打造一款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集体增收。
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要打造的这个文创产品,不仅要体现出‘古村、古香、古法’,还要与景县的景州塔、运河文化等县域特色相结合。”郑连池表示,文创产品不能只有文脉之根,还要有文脉之魂,要深入挖掘香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乡村振兴:香业之火,照亮乡村未来
智慧心间生,行动脚下行。
为了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郑连池还带队前往河北保定、广东、福建、云南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联络原材料进购商,研究产品种类系列,考察产品销售端渠道平台……经过认真考察,仔细评估,最终决定投资近千万建设制香厂。
“制香厂这月初已建设完工投产,预计第一年能带动30户农户入股加盟,为村集体增加20万元收益。”说话间,郑连池的订购电话便响个不停。“根据不同形态,我们生产线香、签香、盘香、塔香、印香等;根据不同功效,我们还生产能助眠安神、净化空气的熏香以及家用卫生香、提神醒脑的办公室用香。”他介绍,不仅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郑家香坊村还将和宾馆、书店、酒店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郑家香坊村还计划举办“中国(景州)首届香文化论坛暨全国斗香大会”,并申请命名“中国香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郑家香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郑家香坊的故事,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未来的路上,郑家香坊村将继续以“香”为媒,以文化为魂,照亮一方水土的繁荣之路,让“郑家香坊”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见习记者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