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区冀州镇西南侧,一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村静静伫立——岳良村。这里曾是冯氏受姓始祖封地,作为冯氏家族的重要故里,村中积淀了深厚的宗亲文化与后稷农耕传统。如今,这座古村正以文化为根、文明为魂、产业为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机。


秋高气爽,走进这座千年古村,青砖灰瓦的院落错落有致,街巷干净整洁,墙面上一句句家风家训或遒劲有力,或温润如语:“为人贵谦和,治家需勤俭”“孝心为本,敬爱先行”……字字入心,步步生风。千年文脉,就这样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中悄然传承。


深挖文化根脉,让优良家风“活起来”


岳良村紧扣“太后故里、后稷之源”定位,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馆、一里、一中心、一巷、一苑”五大文化载体。按照“一街一人物、一街一故事、一街一特色”的思路,全面升级街巷风貌,将历史记忆融入日常空间。


党群服务中心内,“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熠熠生辉;“冯氏文化交流中心”内,家训文化墙引人驻足;“文明里”的街道上,红灯笼高悬,映照出新时代的喜庆与秩序;“岳良戏苑”中,京剧票友字正腔圆,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更令人称道的是,岳良村深入挖掘冯氏家族“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优良家风,打造“家风一条街”,设立“家训文化墙”,将优秀家风家训制成“家训牌”悬挂在门庭,让无形的家风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作为家族里的长兄,村民杜其行把“以德治家,以俭持家”的家训,化作了每日里无声的行动。平日里,杜其行总惦记着叔伯们的生活。谁家屋顶漏雨了,电器损坏了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儿女们受他影响,也主动承担起照顾长辈的责任。杜其行常指着墙上的家训对晚辈说:“老祖宗留下的话,不是挂在墙上看的。多帮衬亲人,多体谅他人,咱们这个大家庭才能和和睦睦。”在杜其行的带动下,整个家族互敬互爱,成为村里人人称赞的榜样。


今年,村里整理筛选了18户家风家训小故事,将他们的故事悬挂在胡同里、巷子里,路过的乡亲们常常驻足细看。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浸润着邻里心田。渐渐地,比排场的少了,比孝顺的多了;讲计较的少了,讲和气的多了。一条条小巷,成了传播文明的“微课堂”;一块块家训牌,成了涵养乡风的“活教材”。


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树起来”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清。岳良村深知,好家风不能只停在墙面上,更要落到红白事的操办里、人情往来的分寸中、邻里相处的细节间。于是,村里以家风建设为“小切口”,撬动移风易俗“大变革”,推动文明新风从“一家好”走向“全村好”。




走进村红白理事会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本厚厚的《红白事登记台账》。翻开5月那页,清晰记录着:“冯某嫁女,酒席16桌,帮厨队服务,无燃放鞭炮。”村党支部书记冯红星笑着说:“以前办场婚事,起码得花七八万,现在三四万就能办得体面又暖心。”


这份“体面”,来自制度的托底——村规民约白纸黑字:彩礼不超10万元,婚宴不超20桌,礼金不超100元,白事不超3天、不摆酒席、全部大锅菜。这些标准不是“硬压”,而是经村民议事会反复讨论、家家户户签字认可的“共同约定”。


制度落地,靠的是人。村里组建了三支“接地气”的队伍:由村干部、党员和家族“大了”组成的大事理事会,提前上门沟通,“不是不让办,是帮您办得更省心”;由热心村民组成的红白事帮办团,搭棚、摆桌、迎宾,全程义务服务;还有手艺精湛的乡厨组成的流动帮厨队,统一采购食材、统一标准烹饪,一桌饭菜控制在200元以内,既干净卫生,又杜绝攀比。



为让新风有“甜头”更有“奔头”,村委会还为践行“低彩礼”“零彩礼”的家庭送上“幸福礼包”——一对手写红喜字、一条中国结彩带、一束拉花、一副“勤俭持家”对联。东西虽小,却饱含全村的祝福与认可。


与此同时,“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常态化开展,文化广场上的“善行功德榜”定期更新,对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行为公开褒扬。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生长,蔚然成风。



激活发展动能,让富民产业“强起来”


文化铸魂、文明润心,最终要落脚于富民强村。


依托毗邻北京新发地衡水(冀州)农副产品智慧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岳良村主动“靠大联强”,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承接园区物业、保洁、安保、绿化等服务项目。村民马金棉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到岗,负责园区道路清扫和绿植养护。“以前种地靠天收,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天70块钱,风雨无阻,还能照看孙子。”她笑着展示刚到账的工资明细。目前,公司已为村集体年增收13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多为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政策落地的“前哨站”和群众致富的“加油站”。村里常态化开展“三送”服务——送政策、送科技、送就业进百姓家。农技培训开到田埂上,电商课程办到农户院,用工信息贴在村口公告栏最显眼处。村民王明珍跟着农技培训学习了农作物管护技术,承包村里60多亩地,如今亩产稳增,还学习了苹果种植技巧,每年收益可观。冯伟靠着“送电商”服务找到了致富新路径,线上对接塑料瓶销路,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为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村“两委”积极对接区农业农村局,邀请农技专家“把脉问诊”。在专家指导下,村里推广节水滴灌技术,试种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冀麦68”和优质鲜食玉米,亩均增收200余元。


如今的岳良村,既有千年古村的厚重底蕴,又有现代乡村的蓬勃活力。从环境改善到文化繁荣,从乡风文明到产业增收,“和美”二字已深深融入乡村肌理,成为冀州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