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田彦群,个子不高却精神矍铄,满面红光里藏着二十余年餐饮创业的风霜与坚韧。从国企职工转型餐饮经营者,从307国道旁一间简易饭馆,到衡水市区近3000平方米的餐饮门店,他始终以“实在”为初心,在餐饮行业走出了一条平凡却扎实的奋斗之路。



2002年春节,在衡水一家国企上班的47岁田彦群回老家深州拜年时,站在307国道旁,看着往来不息的货运大车和在路边摊位前捧着方便面果腹的司机,心中泛起一阵感慨。“这个地儿,可惜了!”亲戚的一句话,让他萌生了开饭店的想法:“要是能在这盖个店,司机们既能吃口热饭,还能躲躲风雨。”


说干就干,田彦群托亲戚打听,买下国道边的一块地,又顶着压力辞掉了“铁饭碗”。跑规划手续,请村里亲友盖房,那段日子,他把家安在了工地,简易帐篷当卧室,从早到晚守都在施工现场。近半年过去,一间能给司机遮风挡雨的小饭店终于落成。


饭店开张时,算上田彦群夫妇和刚初中毕业的儿子,再加上村里请来的一名厨师,总共才四人。此后,每天凌晨4时,田彦群就起床做豆腐脑,打烧饼,忙到深夜12时才关门。为了多份收入,他还支起修车补胎的摊子,一天修补十几个二三百斤的大车轮胎。一天下来,田彦群晚上躺在床上,浑身累得不想动。



生意有好有坏,冷清时一天只有十来个顾客,连本钱都不够。但田彦群没放弃,凭着实惠的饭菜和热情的服务,十年间,他的小店攒下了好口碑。2013年,田彦群带着十年餐饮经验回到衡水,在市区榕花北大街开了家2000多平方米的饭店。两年后,他又在中华大街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拿下店面,开起近3000平方米的饭店。田彦群经营饭店的名气,靠的是“实在”二字,菜品新鲜,口味稳定,服务更是周到。有一次,一位老顾客带外地亲戚吃饭,落下一个装着5000元现金、银行卡和重要证件的黑包。田彦群发现后,立刻根据包里的名片联系上顾客,彼时对方还没察觉包丢了,接到电话后又惊又喜。“来店里的多是老主顾,这点信任不能丢。”田彦群说,这样的事在店里并不少见。



为了保证口味,饭店的厨师从2015年开店至今没换过。“频繁换厨师,菜味儿就变了,老顾客就不认了。”田彦群不仅对顾客实在,对员工更是掏心掏肺。2018年,店里经理想在衡水买房安家,差钱开口时,他二话不说帮其渡过难关;有员工家里老人住院,他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员工们都把他当长辈,有困难总愿意跟他说。


命运也曾给过田彦群沉重考验。他常年有肚子疼的毛病,却总不当回事,2018年上半年被确诊为结肠癌。在北京做完手术后,他带着腹带回衡水住院治疗,手机却天天响个不停。为了不耽误店里工作,他曾偷偷跑出医院,在附近的地方与经理沟通业务。经历这场大病,田彦群深刻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病从口入”的老话让他警醒,从此开始注重养生,并着手开发健康食品。2022年,田彦群开办了面食加工厂,制作馒头、面条、包子,后来又尝试养殖吃草药的猪和鸡,还琢磨着开发药膳。业余时间,他坚持练八段锦,打形意拳,71岁的年纪,精神头儿却比不少年轻人还要足。此外,他还投身公益事业,到养老院看望五保户。


“我觉得自己再干十几年没问题。”田彦群说这话时,眼里满是干劲。从47岁辞职创业到71岁仍坚守在餐饮一线,二十多年来,他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坚守与实在,在衡水餐饮界刻下了“田老头”的名字,这名字里,藏着普通人对事业的执着,更藏着最动人的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