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大丰收!我这13亩大棚,平均每亩产量能达5000余斤,按照每斤1.6元的收购价,纯收入能有近10万元!”种植户李佳琦一边麻利地将刚采摘下来的茄子装入周转箱,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10月27日,在饶阳县大尹村镇张村的蔬菜大棚内,一颗颗“紫黑油亮”的茄子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在井然有序地采摘、装车、搬运。大棚内外一派繁忙有序的丰收图景。

“紫光圆茄”作为张村的主要种植品种,其种植历史至今已有20余年,因果实细腻紧实且储存性好深受种植户们的青睐。更关键的是随着滴灌技术的全面覆盖,这项由县农业农村局在五年前重点推广的技术,如今已扎根全村每一个种植大棚,彻底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
“以前凭老经验种,浇水不均容易烂根,病害多、产量低;当年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带着设备来示范,教我们怎么铺管、怎么调水量,现在全棚的滴灌管连成片,水和肥料顺着管子直接送到茄子根部,省水省肥还减少了土壤板结。”李佳琦指着棚内纵横的滴灌带介绍,这项新技术不仅减少了茄子的病害,品相还更鲜亮。他手中的紫光圆茄,果形规整、表皮光滑,品相十分出众。
而双杆整枝法的普及,则让茄子的产量更上一层楼。在茄子幼苗期至结果初期,通过人工干预确定植株主枝方向,待幼苗长至一定长度,保留根部萌发的两条健壮枝杈作为主杆,其余侧芽、侧枝全部及时摘除。这样做既能避免养分被分散,让营养集中供给主枝上的果实,提升坐果率的同时还能减少病害。

“小茄子能做成大产业,靠的是抱团发展。”张村党支部副书记程顺利介绍,目前全村茄子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客商”的产销模式。“村里不仅修建了灌溉管网、不定期组织农户参加农技培训课,还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帮助农户解决销路问题。”如今,张村的紫光圆茄凭借品相好、耐运输、货架期长的优势,早已畅销京津市场。
在村口的收购点,来自沧州的客商任增辉正在分拣茄子。“我每年都来这儿收茄子,张村的茄子品质好、耐运输,运到北京还能保持新鲜,超市和批发市场都愿意要。”任增辉说,他每次收购量都在5万斤以上,这些茄子当天就能送达北京的各个商超与农贸市场。
张村作为“京南大菜园”的蔬菜产业组成部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茄子”产业已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紫光圆茄的采收期将持续至11月下旬,一颗颗紫黑油亮的“金果果”,正跟随运输车奔向京津及周边市场,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丰收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李云龙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