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邯港高速公路(衡水段)上跨邯黄铁路分离立交桥顺利转体,标志着该条高速公路主体结构基本完工。1.46万吨桥体成功实现“空中转身”,成为该条在建高速上唯一一座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转体的桥梁,也是衡水市境内首座高速公路跨铁路立交桥。


邯港高速公路(衡水段)全长约63公里,是河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重点项目、衡水市“十三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衡水市首个交通运输行业的PPP项目。上跨邯黄铁路分离立交桥位于邯黄铁路K198+477.930处西侧,全长132米、宽26.15米,转体段跨径(60+60)米,转体总重1.46万吨,是全线的“咽喉”节点工程。



“转体开始!”当日上午10时10分,在衡水市武邑县西桑村附近的项目工地上,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大桥转体施工正式启动,两台8000kN型连续顶推千斤顶缓缓牵引支撑在大桥底部的圆形转台,在14米高的空中,重达1.46万吨的混凝土T构主梁以每分钟约1.2米的速度开始顺时针旋转。工作人员实时监控转动情况,根据转盘上布置的刻度编号、速度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控和调整转体速度,有效保证了转体精确合龙对位。11时20分,历时70分钟,梁体在预定的铁路“窗口期”内从与铁路线“平行”变为了“上跨”。测量结果显示,1.46万吨桥成功转体70°,精准到达设计位置。



“为了按时优质完成这项工程,我们特别设立了BIM工作室,立足施工现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融合,将理论研究和现场施工相结合,应用前沿科技将智能设备与施工技术相融合。”中建三局邯港高速衡水段项目技术负责人刘猛介绍,由于本次施工需跨越横跨邯黄铁路,为不影响现有铁路正常运行,最大可调行车间隙仅为80分钟,要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完成70°的转体工作,任何一步都不能有偏差。为此,该项目承建方中建三局采用BIM的技术进行全过程模拟,精确计算转体角度,制定详细的应急措施。同时,提前组织了试转体,试转5°,将所有的施工步骤进行了提前演练。在施工的关键位置布置了测量点,采用转体桥姿态调整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梁体姿态,把施工的精度控制在毫米级,确保零误差精准定位。“本次施工探索了智能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前景,形成了一套智能化方案并积极推广,有效攻克了动态精准定位、转体姿态控制等技术难题,为大桥能顺利‘转身’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将工期有效前提。”中建邯港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红说,接下来,他们将抢抓工期,力争早日完成衡水段附属工程施工。


据悉,邯港高速公路(衡水段)建成后,对于衡水市来说,将终结阜城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加强与沧州市黄骅港的经济联系。同时,将形成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出海以及山西晋中地区煤炭东运的又一重要通道。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冀中南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带动沿线市县经济的发展更将起到重要作用。


 摄影: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