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北京研发 津冀转化京津冀开出产业之花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三地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环京地缘优势,深入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曾强调:“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如今,京津冀三地产业链逐步形成,科技协同创新生态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请听北京新闻广播记者蔡贺涓、河北台记者白雪峰、天津台记者郭曦然的报道:


走进位于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区的北京精雕科技集团,车间里的数控机床上,飞速旋转的刀头正在薄薄的鸡蛋壳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这就是从菜市场买的一个生鸡蛋,你看它现在这个刀头就在刻了,刀头在高速旋转,一分钟转了18,000转。”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杨锰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五轴数控机床操作完成:“五轴数控机床我们连续三年已经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了,现在医疗器械,汽车这些领域实现实质性的进口替代,已经把国外品牌都挤下去了。”


精雕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1994年在门头沟区成立的精雕集团仅有6.8万平方米的生产空间,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和研发团队 “打架”抢资源的局面常常发生。杨锰告诉记者:“当时就在这个车间,经常会出现,白天研发的做测试,晚上工人抢生产任务,互相抢资源,当时就是不够用。”


转机出现在2013年,作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企业,北京精雕集团多番考察下,把项目生产基地和装配基地搬到了河北廊坊。


在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的三期装配车间内,十几款数控机床正在加紧生产。在廊坊精雕公司行政综合办公室经理叶利钢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利好政策使集团“北京研发、廊坊生产”战略得以快速落地。


“我们公司到廊坊以后,一系列手续加急办理。廊坊开发区开通了项目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24小时提供‘保姆式’服务。短短20多个月,我们一期的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就完成了。”



搬到廊坊后,集团研发和生产各有宽敞的厂房和车间,研发和生产做到“两翼齐飞”。目前,廊坊精雕公司可年产6000-8000台高精密数控机床;开展研发项目7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60多项。走出北京,扎根廊坊,企业尝到了协同发展的甜头。在今年,北京精雕集团位于天津北辰区24万平方米的厂房也即将投用,杨锰说:“天津的规划是20多万平米,在2024年就可以投入使用。未来构建的格局就是北京研发,廊坊和天津津冀生产的这么一个模式。整合了大量的河北和天津的制造资源,服务北京市的科技创新。”


在天津,京津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在加速推进。


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绿郡农业种植合作社,和一般的蔬菜大棚有所不同,这里安装了很多传感器。合作社负责人曹晓杰告诉我,这种智能化种植设备可以效节约人力和物料成本。曹晓杰:“这些设备都是辅助我们种植的,相当于人工能节省百分之五六十,肥料节省30%。”



曹晓杰引入的整套设备,出自位于滨海中关村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在北京完成了第一轮创业,做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控制单元后,他想到了把自己的产品用于农业。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想找一块农业场地,进一步开发产品,却并不容易。就在这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



这片规划面积为10.3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承担着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胡建龙也接到了园区伸来的橄榄枝。他带上两名同事,南下滨海。


“2018年刚到天津的时候,从公司注册、办公室装修,包括人员招聘等等一系列给予了我们支持。市农委推荐我到西青精武镇去做设施,3400亩这么大面积里面,完全把我们的一些想法,设计进去了,并且也都成型了。”


2023年,进入天津的第五年,科芯完成合同额达到了5000万。而在2024年,胡建龙把目标设定在了6000万,他还计划进军渔业,让更多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数说京津冀


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