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化实践场景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安平县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实践

点击观看短视频


今年以来,安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注重强化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涌现出了杨屯村、台城村等一批和美乡村样板村……


巩固脱贫成果 持续落实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安平县委、县政府坚持“四个不摘”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在全面落实“三保障”饮水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更具普惠性的民生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安平县贫困户已全部于2020年脱贫,“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动态清零,脱贫稳定。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19015.88万元,对所有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产业、就业、金融等帮扶,脱贫人口稳定增收。2023年扶贫资本资产收益分红897万元,人均将达到5500元,已成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的重要途径,2021年18068元,2022年19878元,2023年21527元,历年增幅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提升教育设施。投资1500万元将原第三实验小学改建为幼儿园;投资1465万元,实施了安平县第二实验小学扩建项目。投资2709万元,实施了安平县马店镇北郭村农业中学改扩建项目;投资1223万元,完成了部分农村学校标准化厕所、餐厅的改造提升、消防整改等;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全省县域智慧作业平台,所有农村学校(含教学点)均接入100M光纤宽带,实现了校校通网络,8所农村学校建设了机器人教室。


改善就医环境。投资3.5亿元,实施了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9879平方米。投资2.3亿元,建设了县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急救中心及业务能力提升用房等,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6所卫生院达到了标准化要求,1所卫生院达到了省级推荐标准,荣登国家卫健委“优质服务基层行”光荣榜。


确保饮水安全。投资2.3亿元,实施了县净水厂二期工程,实现了农村生活用水长江水源置换;投资2.5亿元,实施了农村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对村内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更新;投资1.8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二级管网改造工程,对乡镇水厂到村管网进行更新,确保了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便捷。


畅达农村道路。2021年,投资5000余万元,修建农村道路108公里;2022年,投资9000余万元,修建农村道路175公里;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9200余万元,修建农村道路180余公里。连续投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安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创国家级园区为抓手 促进产业发展


安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生猪为主导产业,覆盖120个行政村、2.5万户农户,总面积23万亩,历经三年全力创建,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认定。


强化组织领导,高站位推动创建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18人组建管委会集中办公,形成齐抓共进、协同攻坚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撑政策,制定出台《安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进入产业园的企业,优先享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省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农业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成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业项目资金向产业园倾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主导产业资金17.8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园资金8.7亿元。目前,总投资20.8亿元的23个项目已陆续发挥效益,产业园总产值达到85.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72.7亿元,占总产值85%;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8%。


巩固产业优势,全方位提升发展水平。坚持“引、育、繁、推”结合,构建“种畜场-配种网络-检测中心”三位一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推行标准化养殖、数字化改造,建成种猪繁育基地、原种母猪场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生猪育种能力持续提升。与荷兰皇家农业集团合资打造了绿赛京安养殖场,成为全球领先的现代高标准智能化养猪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两家,引领发展万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22家、规模养殖场79家,年出栏种猪10万头、生猪70万头,良种覆盖率100%,培育了大红门、云海等现代加工企业,年生猪屠宰能力100万头、肉制品产能超过8万吨;建有冷链物流中心、急冻库、低温冷藏库,生猪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承担着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和中央特需供应任务。


狠抓科技研发,高质量打造发展引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园区实验中心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家。自产业园创建以来,用于开展课题研究的资金超1015万元,新增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省科技成果证书1项,其中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低温制沼技术等科研成果全国推广。建立产业园大数据、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综合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智能长效管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等平台,推进信息数字化,园内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8%,养殖装备机械化率超过90%。


坚持生态循环,一体化推进“绿色模式”。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强园,打造“绿色种植、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有机肥制造、粪污利用、污水处理、秸秆发电”于一体的绿色循环模式。建成生物质热电联产、有机肥厂、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项目,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实现了“畜禽废弃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形成了生态闭环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突出联农带农,创新性打造“八大模式”。坚持发展为农、园区富农,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帮扶、科技帮扶、资产入股、创建联合社等,建立农户与基地、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力打造“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入社经营、资源共享,资产物化、保本分红,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粪污回收、资源化利用,秸秆回收、降本增效,替代化肥、政策补贴,互联网+农业”八大农民增收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产业园内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截至目前,产业园内参与生猪产业生产经营企业8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8家,农户入社比例80%;自创建以来共带动10.6万人投入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3000元,养殖业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60%。


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沼气发电项目 


强化党建引领 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安平县把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抓党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坚持组织推动。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具体措施》,定期分析研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网都夜话”,县乡领导干部深入联系村倾听群众心声。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村干部月修课”,开展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乡村振兴素质能力。聚焦重点村发展需求,从县直部门抽调138人组成46支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


坚持典型引领。建立“乡村振兴导师帮带制”,组织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法”、拉练观摩等活动,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壮大集体经济的良好局面。推广杨屯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和打造油菜全产业链的经验做法,对周边7个行政村资产资源进行盘活整合,组建联合党总支,通过合作帮带、抱团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油菜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重点扶持。发挥上级财政扶持资金赋能乡村振兴作用,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效果。2019年以来,依托全县丝网、白山药特色产业,累计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41个,实现村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马店镇政府和乡村振兴开发集团共同建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白山药仓储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考核激励。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星级管理工作机制重要指标,进行常态化督导推动。开展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双擂台”赛,县委、乡镇党委分别每半年、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观摩评比,持续提升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的思想认识,形成齐心协力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厨师烹饪预制菜场景。


依托小油菜大产业 创建农旅样板村


近年来,杨屯村大力发展“油菜+”产业,通过衔接资金的支持,已初步形成油菜种植、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新业态。


无中生有,开油菜种植先河。杨屯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了休耕政策的支持,3000亩耕地不再种植小麦,杨屯村党支部辗转找到了中国农科院王汉中院士和河北省农科院李爱国研究员,开始了种植油菜的试验,一年后耐寒油菜品种试种成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以杨屯为中心,打造了3万亩油菜种植核心区,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实现了节水、抑尘、增收、保障粮油安全的多方共赢。


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油菜+”产业。每年都举办一次油菜花鉴赏月活动,吸引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游客百万余人纷至沓来,仅门票收入就达到50多万元。同时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油菜+旅游带动了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杨屯万亩花海也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杨屯村引进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研制的国内最先进的7D功能型菜籽油加工生产线,日产菜籽油2吨。该生产线集成了油料破壁提质增香、智能化低温压榨、油脂绿色适度精炼等关键技术,油菜+菜籽油生产出的菜籽油,富含总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风味浓郁纯正。


2021年,使用衔接资金400余万元,引进年产2000吨脱水蔬菜生产线,占地40亩,日产脱水蔬菜8吨,主要包括油菜、香菜、胡萝卜、葱、高丽菜等,销售利润可达500余万元。油菜+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民规模种植油菜、香菜等,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带动村民就业20多人。


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百业兴旺。杨屯村党支部借助万亩油菜花海,新建了动植物科普园、木栈道、高规格民宿、人面桃花园、古地洞、智能温室大棚、儿童乐园等,形成了产品独特、景观各异、园区相连、宜摘宜游的“大公园”,让农田变农场、小村变景区、村民变股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集油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杨屯村先后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为老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台城村广场


传承红色基因 乡村治理成典范


近年来,台城村党支部以“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第一”精神为指引,在各级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台城经验。


党建引领,强化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台城村创新推行“党员星级化”管理,把谁能组织更多的群众、谁能服务更多的群众,作为评星的主要依据,逐渐凝聚起了“党员引领、服务群众”的思想共识。所有党员群策群力,先后推出“1+10”党员联系户机制、“跑腿管家”制度,以及“书记下午茶”、“民情恳谈会”等活动,把村民的需求摸排上来,把党员的服务落实下去。一件件的“小事”迅速赢得了村民们的心,党支部的规划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工作局面迅速打开。


文化夯基,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扬。深入挖掘“台城特支”的精神内涵,继承和恢复台城特支“平民夜校”传统,邀请县委书记亲自给村民讲课,邀请相关科局、专家来村调研,宣传红色革命历史,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共谋乡村治理途径,从百年前共产党启发群众“拔穷根”到如今引领农民“共致富”,深受群众欢迎。排演了评剧《台城星火》常年演出,收集整理了红色故事,让群众讲述身边事,“推门就进、见人能讲”,红色氛围日益浓厚;每周播放老电影,定期组织红歌赛,锣鼓队、秧歌队、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活动精彩纷呈,让广大群众和游客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红色熏陶。


乡村建设,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台城村党支部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将全村进行整体规划,划分为工业区、旅游区和生活区三部分。在台城村北建设了丝网工业区,占地160亩,台城村80多家丝网企业全部集中到工业区,远离村庄。以仲韬街为核心划定了旅游区,相继建设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学习强国”广场、“毛泽东思想”展馆、思政院、农技院、文创院、支部大讲堂等,形成了红色文化一条街,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群策群力,强化村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党员干部的为民务实,村街环境的日新月异,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借助村街硬化,大力整治侵占公共空间行为,破除“特权”“沾光”思想,唤醒集体权益意识,树立公共道德规范,为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推行“街长制”,全面负责卫生保洁、纠纷调解等,党员包街,入户宣讲,培树村民卫生习惯。村民自发参加义务劳动,主动开展门前“三包”,积极进行庭院美化,农村环境得到了自内而外的改善。80多家企业组建了“企业联盟”,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作者:贾盼珣  王旭亮

安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