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肥而不腻、软糯香甜、入口即化,是一道经典的传统美食。红烧肉在各地都有独特做法,由南到北,从甜到咸,各有千秋。


鲁派汁浓色重。红烧是鲁菜最具代表性的烹制手法之一,因此鲁派红烧肉以汁浓色重为特色,其做法的关键是加入工艺考究的红烧汁。制作时,先将五花肉切块,焯水去腥,再煎至两面微黄,放入葱姜、八角、桂皮、料酒等调料,翻炒均匀后加入热水,以及用酱油、豆瓣酱等佐料等调成的红烧汁,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待汤汁收浓、肉块软嫩酥烂即可。这样做出的红烧肉醇香软糯、香甜可口。


湘式甜中带咸。湘式红烧肉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氏红烧肉。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学校有每周六“打牙祭”的传统,大家会围在一起用红烧肉改善生活,毛泽东对这道菜钟爱有加。据说抗战时期,每逢大型战役需要连轴转时,毛泽东都会吃上一碗红烧肉。由于毛泽东不愿吃酱油,大厨就用糖色加盐,为肉着色调味,这种做法因此称为“毛氏红烧肉”。毛氏红烧肉的选材和制作方法也非常考究,肉要五花三层、肥瘦相间,先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然后焯水去腥,除了用适量的姜、葱、花椒、八角、料酒等调料增香,烧制过程中还会加入湖南当地的豆豉和辣椒,成菜色泽红亮,吃起来甜中带咸、咸中有辣,达到了色香味的完美融合。


福建糟香四溢。福建闽东地区的红烧肉又叫红糟肉,最大特点是加了福建特产红糟。这是当地自酿的红曲酒发酵后剩下的米渣,也叫酒糟,具有独特的香味,富含天然红色色素,可以起到焦糖的作用。制作时,先将五花肉煸出油,再加入酒糟翻炒上色,倒入热水没过五花肉,放盐、酱油、白糖等调料,小火煮至软烂,最后大火收汁即可。成菜是鲜艳的桃红色,吃起来糟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江浙酥烂香糯。江浙红烧肉可能名气不大,但说起东坡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苏东坡曾为这道菜做过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相传北宋时期,苏东坡到杭州任知州,他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灌田。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贡献抬猪担酒来答谢。苏东坡让家中厨师将两种食材一起烹制,把肉烧得红酥软烂后,分送给百姓,大家吃后赞不绝口,后来便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东坡肉最大的特点是块头比其他做法更大,烹饪时加入绍酒、冰糖、酱油、葱姜等调料,将五花肉小火慢炖至酥烂,成菜色如玛瑙,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上海润而不腻。上海红烧肉又叫本帮红烧肉,浓油赤酱、口感偏甜,将本帮菜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上海红烧肉直接用老抽上色,冰糖只是用来增加甜度,所以不需要炒糖色。制作时,先将焯过水的五花肉下入锅中,开大火翻炒,再用小火煸至表面泛黄,肉质微微收缩,有油渗出,倒入适量的老抽和料酒翻炒上色,再加入热水,没过五花肉,放冰糖、葱姜、八角、桂皮、盐等调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一小时,最后加入炸至金黄的鹌鹑蛋或鸡蛋,炖半小时,转大火收汁即可。成品润而不腻、口感丰富。


四川咸甜微辣。四川红烧肉融合了麻辣、咸香、甘甜等多种口感,其最大的特点是加入豆瓣酱和干辣椒。制作前,需先用喷火枪烧一下五花肉的肉皮,或者把肉皮放在热锅里炙一下,待肉皮焦黄,再放入热水中浸泡,捞出后一边用清水冲洗,一边将肉皮刮干净,达到去除腥味、增加口感的作用。烹饪时,可以将切好的五花肉下入油锅,炒至表面金黄,捞出,再起锅烧油,放入葱、姜、豆瓣酱,然后倒入五花肉,炒匀后加热水没过肉块,再下入干辣椒、酱油、香叶、冰糖等调料,小火慢煨1小时左右即可。用豆瓣酱烧出的红烧肉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咸甜微辣、瘦而不柴、肥而不腻。


建议加点配菜。不同流派的红烧肉都很美味,但均属于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容易引发肥胖,且五花肉的脂肪多为饱和脂肪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在家自制红烧肉时,建议多放点莴笋、干豇豆、竹笋等配菜,主食尽量选杂粮饭,同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以和清炒蔬菜一起吃,既能减少油腻感,还可以让饮食更均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平均摄入畜禽肉类40~75克。五花肉脂肪含量高,不宜每天吃,建议每周不超过1次,患有“三高”、肥胖以及胃肠道疾病的人更要少吃。

来源:生命时报
原标题:一盘红烧肉做出六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