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姐,您最近血压控制得不错!”7月25日上午,衡水市桃城区路北街道沁园社区的银龄志愿者曹会芹像往常一样来到结对服务对象——高龄老人任有芳的家中,为其测量血压并陪她唠家常。热情的服务、贴心的话语让任有芳老人倍感温暖。记者了解到,自沁园社区“乐沁银龄”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开展以来,这样的温情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以“小老”助“老老”,托起幸福“夕阳红”。今年以来,为探索“老帮老”志愿服务有效路径,衡水市在全市选取了沁园社区等7个不同类型社区作为试点,聚焦高龄老人“医”“食”“住”“行”等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操作性强、做法灵活的“小而精”“小而美”的“老帮老”志愿服务品牌,让高龄老人在“家门口”乐享幸福晚年。



沁园社区的“乐沁银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正是衡水市探索“老帮老”志愿服务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沁园社区涵盖6个生活小区,常住居民7800余人。根据60岁以上老人占比大的特点,聚焦高龄、空巢老人的情感陪伴、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等需求,该社区积极吸纳辖区低龄活力老人群体,并整合专业社工、在职党员、社会团体等多元力量,组建了党员志愿先锋队、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等,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构建起‘低龄助高龄、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的“乐沁银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如今,该社区11支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100余名活力老人参与到社区“老帮老”志愿服务中,实现有需求的高龄老人帮扶结对率达到100%。沁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鲁梦玮介绍,通过“乐沁银龄”互助养老服务,实现了“老年人受益、银发群体价值彰显、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的多重成效,社区矛盾调解率、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真正走深走实。



“老帮老”志愿服务是创新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指导下,为给我市基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各试点社区通过全面摸底调研,精准摸排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及生活需求,整合银龄志愿者力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延伸服务触角,探索出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除沁园社区的“乐沁银龄”互助养老模式,桃城区福苑社区实施的“七彩银龄 友福相伴”,即用七种颜色对应医疗、文化、安全、养生等七大服务领域,以“颜色识别+专业服务”,让互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化、便利化,托起民生温度;桥东社区的“银龄互助 家暖情长”帮老服务,则通过构建“1+2+5”工作体系,组建“老友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创建“互联网+社区养老”智慧服务平台,为高龄老人提供危险求救、紧急预警等服务。冀州区古城社区则创新探索“银发互助公社”帮老服务,通过“四步闭环”服务机制,形成“点单——派单——接(办)单——反馈”完整链条。武邑县武罗社区创新实施“五光互助”服务模式,即“文娱之光”“陪伴之光”“疏导之光”“帮困之光”“荣誉之光”,搭建起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伴帮扶的桥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丰富多样又特色鲜明的“老帮老”互助养老新模式,让“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在邻里守望中完美交融,为我市高龄老人带来更精准、便利的志愿服务,绘就出一幅幅“老有颐养”的幸福画卷。今年以来,全市7个试点社区共累计为高龄老人服务1680余人次。沁园社区“乐沁银龄”互助养老做法作为五个案例之一入选全省首批“老帮老”典型案例。


 “通过多样化试点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益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为我市不同类型社区开展‘老帮老’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更多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将根据我市高龄老人需求,统筹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帮老”志愿服务,发挥低龄活力老年人作用,打造更多具有衡水特色的公益互助养老模式,持续擦亮“持之益衡•桑榆情”志愿服务品牌,在全社会营造友爱互助、守望相助的养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