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西伯力特种橡胶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可视化平台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等相关生产数据,工人轻触工控机屏幕即可按照客户订单开始加工生产,流水线上每件产品都有专属“身份证”,实现生产全链条质量可追溯……这些正是景县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景县,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县,橡塑制品、铁塔钢构、机车零部件等产业基础雄厚。然而,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来袭的当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
近年来,为破题求解,景县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原则,聚焦“示范引领、平台赋能、生态培育”三大主线,依托产业大脑平台,“梯次”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全力铺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高速路”。
精准施策,破解企业转型“痛点”
“以前总觉得数字化是大企业的事,我们这种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资金有限,想转型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怕投入了见不到效果,更怕走弯路。”景县瑞源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开的话,道出了当地不少中小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普遍困惑。
作为比亚迪、上汽、北汽等众多车企的配件供应商,景县瑞源橡塑制品有限公司长期面临订单批次多、数量小、变化快的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迭代太快,主机厂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供应链企业必须跑得更快。”王开坦言,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生产模式,让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为继。
为破解困局,2024年年底,在政府的引导下,瑞源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智能管理系统,客户订单可直接转化为生产计划,实时分配至各工序,实现按单生产、在线报工,每个产品的生产进度都能全程追踪。”王开介绍,引入智能生产系统后,单件总成生产组装效率提升了25%,厂区在制品数量由原来的50万件大幅降低为22万件,产品研发响应速度提升了30%,响应时间由原来的14天缩短到5天,大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特种橡胶制品行业深耕二十余年的河北西伯力特种橡胶有限公司,正以数字化转型破局传统生产瓶颈。其新投用的可视化数据中心,让这家年产1600万米高压橡胶软管的企业,尝到了智能制造的甜头。
“我们的胶管广泛用于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煤矿钢厂等领域,对质量要求特别高。”公司副总经理魏永刚指着可视化数据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过去产品质量靠人力把控,每生产100米塑胶管就需要手动填写一张产品质量追踪卡,不仅耗时间费人力,出了问题更麻烦。“得在海量单据里翻找,追溯问题像大海捞针。”
如今,每个产品都自带“身份证”出厂,质量管控精度实现质的飞跃。一串由8位数字组成的动态标识码,如同产品的“数字基因”,贯穿生产全流程。“扫一下,哪个工人操作、用了什么原料、在哪台设备生产,全流程数据一目了然。”魏永刚说。
自2024年10月起,景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组建专业团队深入74家企业调研,形成64份数字化诊断报告,精选转型意愿强烈、需求明确的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数字化改造方案。同时,他们深入提炼橡塑、铁塔等行业企业的改造经验,精心推出“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标准模板,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微改造”,实现“小投入”带来“大变化”。
搭建平台,链网协同激活产业生态
企业蹚数字化转型路,既盼专家指路,更需平台搭台。
景县迅速行动,深耕招才引智,与浙江温岭产业大脑公司携手,打造景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集资源整合、协同合作、技术支撑于一体的专业平台,让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上告别单打独斗——转型有了依托,企业有了伙伴。
“我们致力于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链条管家’,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景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负责人唐玉石介绍,中心通过搭建产业大脑平台,在供应链集采、数字金融、人才培训和AI研发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注入
精准动力,成为推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慧中枢”。
走进景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大脑平台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串联起供应链动态、研发参数、生产状态、融资需求与政策匹配等产业全链条关键信息,实现数据互通与高效协同。通过这个平台,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与库存压力;研发团队则可借助平台整合的行业技术参数与AI配方模型,加速新产品迭代速度,缩短从概念到量产的周期。
目前,产业大脑平台已推动了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订单、库存、物流等数据的共享。与中国外运共建的供应链集采云仓,通过整合区域内核心供应商的仓储需求,采用智能化货位规划系统,将库存周转率提升30%以上,同时借助集中采购议价机制,原材料采购成本平均降低5%至8%。
为了让企业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技术资源,景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还积极“走出去”,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了技术转移中心,与青岛橡胶谷合作搭建了生态共享平台,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的橡塑密炼AI模型,推动“经验研发”向“数据研发”转变,使配方研发周期缩短35%。通过这些合作平台,企业可以开展众筹科研,引进高端人才,促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目前,全县176家规上企业中,已有74家在景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立起详实的服务档案,30家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表达合作意愿,其中10家已顺利签下意向合同。一幅政企携手共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化保障,厚植数字生态沃土
为了让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走得更稳、更远,景县构建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培育良好的数字生态,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厚植沃土。
景县加大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了以《景县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总纲的“1+6”政策体系,明确未来三年发展路径。他们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对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优化营商环境,简化项目审批流程,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服务保障方面,集聚了一批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形成了“诊断—实施—运维”的全链条服务能力。“目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已汇聚5家专业数字化服务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景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平介绍,这些服务商既有来自国内知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有本地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从转型诊断、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后期运维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为38家企业制定了数字化改造方案。
“我们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多亏了这些专业服务商的支持。从系统安装调试到人员培训,再到后期的维护升级,他们都全程跟进,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河北西伯力特种橡胶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李志刚说。
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生产线上的贴心服务,景县用机制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如今,在景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加速拥抱数字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景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平表示,下一步,景县将以争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抓手,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努力探索具有县域产业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为全省、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创新场景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