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鼻尖或脸颊突然冒出一粒“小红豆”,短短数日便膨胀成花生米大小的“血豆”,轻轻一碰就渗血不止,止血后反而愈发红肿,这颗“小红豆”很可能是化脓性肉芽肿(简称PG)。化脓性肉芽肿以生长迅速、反复破溃出血为特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让孩子留下永久性疤痕。


化脓性肉芽肿与感染无关,是一种毛细血管异常增殖的良性肿瘤。它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的头面部,常因外伤(如蚊虫叮咬抓挠、磕碰)、药物刺激或激光治疗后“野蛮生长”。显微镜下,化脓性肉芽肿如同毛细血管编织的“红色珊瑚”,新生血管蜿蜒成团,表面覆盖着薄的“血管膜”,稍有刺激便破裂出血,形成“出血-结痂-再出血”的恶性循环。


化脓性肉芽肿早期未破溃时,易与婴幼儿血管瘤、Spitz痣混淆,其实它们各有特征。婴幼儿血管瘤:出生后数周出现,呈草莓状鲜红色,按压褪色,多在1岁内自然消退;Spitz痣:呈棕红色至黑色结节,表面光滑或伴鳞屑,需警惕恶性黑色素瘤风险;化脓性肉芽肿:鲜红色至紫红色,破溃后表面呈“火山口样”凹陷,周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环。


平时,家长若发现孩子脸上突然长“小红豆”,需警惕三大信号:(1)“闪电”生长:数日内从针尖大小疯长至黄豆、花生米大小;(2)脆弱易破:结节表面易破溃,渗血如“红墨水滴落”,止血需按压5分钟以上;(3)“破溃-增生”循环:每次出血后结节体积增大10%-20%,甚至形成菜花样突起。若符合这些特征,很可能就是化脓性肉芽肿。


通常,医生可通过三步来确诊化脓性肉芽肿:(1)肉眼初筛:观察结节是否“快速生长+反复出血”;(2)皮肤镜确诊:没有发生过破溃出血的病灶,这时就需要皮肤镜检查来辅助诊断;(3)病理活检:成人还需要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来排除与PG相似的恶性肿瘤。


孩子脸上的“小红豆”绝非小问题。衡水皮肤病医院专家提醒,当发现结节短期内快速增大、反复出血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治疗并做好护理,方能让孩子重获光滑肌肤。毕竟,守护孩子的容颜,就是守护他们未来的自信。


作者:王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