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2至2023年衡水湖越冬鸟类同步调查工作中发现,今冬共监测到60种、64000余只越冬鸟停留在衡水湖,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较去年增加5种。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鸟类和湿地生态专家刘振杰介绍,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和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安排,此次同步完成了2022至2023年度全国越冬青头潜鸭、鹤类调查,共监测到越冬青头潜鸭42只、白头鹤1只、白枕鹤3只、灰鹤3860只。


近年来,衡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绿色共富”。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单体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是极具典型性和稀缺性的国家重要湿地。“衡水因水而生,因水得名。衡水湖是我市最大的生态本底,”刘振杰说,“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衡水湖,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衡水湖。”河北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意见》《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继而,由我市牵头、滨湖新区参与,编制、修订了《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2030年)》《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规划、文件。这些,衡水湖保护法治化之路有了充分依据。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表示,我市以保持水质稳定为核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水体治理、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科研监测等项目。“现在衡水湖的禁渔期期限延长至每年9个月。同时,增大了增殖放流力度,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张余广说。


近年以来,衡水湖的综合执法人员在巡湖时很有成就感,巡一圈下来,不见偷捞偷捕、网水鸟拿鸟蛋等现象。“保持衡水湖的生态刻在了每个衡水人的心底。”滨湖新区综合执法局执法中队队长张辉说。他还介绍,守护环境、保护水质、救助伤鸟、辅助巡湖、冬天投喂鸟粮等,已经成为了衡水人的“生态自觉”。


在多年的努力下,衡水湖水质总体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鸟类种数由保护区建立时的283种增至目前的332种。衡水湖成为了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地。“鸟界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把这里当做了迁徙驿站。


围绕展示衡水湖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衡水市积极承办了首届河北省园林博览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湿地生态园林——衡水园博园,连续举办十届衡水湖马拉松赛,并成功晋级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国际田联金标赛事。


“衡水湖景区一年比一年美!坐船游衡水湖,欣赏水鸟起舞,让人心旷神怡。”石家庄游客杨栋表示,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湖景,成了他生活的“必备品”!


好的资源,还需要好的载体来呈现。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将衡水湖优势资源向纵深转化——以湖为基、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把衡水湖打造成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衡水市着力打好“生态、研学、冀文化”三张牌,更加突出衡水湖“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以研学旅游为抓手,充分发掘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在建立研学课程体系、研学系列活动、编制研学标准和串联研学线路上走出一条新路,以衡水湖研学为龙头的研学旅游矩阵已经形成。建设景区生态云游、数字研学、智慧文旅三大平台,衡水湖四时四季、鱼类鸟类繁衍生息迁徙,都将通过数字化系统呈现,通过智慧化实现全链条的消费体验提升。


“在这里能读蒙经、习古礼、学国艺。”“身着汉服,走在这里,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汉朝。”“带孩子沉浸其中,全面体验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衡水湖畔,坐落着以传统礼孝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教育实践基地——闾里古镇孙敬学堂,前来研学的孩子和游客们沉醉其中,全景式感受汉代市井民俗、礼乐风情。1620名山西莘莘学子乘坐专列来到孙敬学堂,进行研学旅行。其研学旅游模式向全国输出,目前已在浙江、安徽等地得到成功实践。


衡湖晚霞、百鸟归巢、金毛狮子鱼、巧妻鱼汆……30道极具本地特色的菜品亮相衡水湖首届“舌尖奇味印象衡湖”菜品评选活动,引得四方游客纷纷品尝。


本报记者  赵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