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市故城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基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支撑、群众广泛参与、低成本改造提升”思路,统筹推进“六个全域”,积极探索全覆盖、可持续、见长效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全县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私搭乱建清拆率等均实现100%,黑臭水体、小广告实现动态清零,统筹利用闲置地、废弃地、边角地,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3124个,绘就了村美人和的动人画卷。
优化环卫体系,推进“全域无垃圾”。把市场化运营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优化“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国企运营提效。由县城投集团负责整体运营,年节省运营费1800万元,降幅达24%。村级收集全覆盖。建立全村域网格化垃圾收集机制,每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清扫公共区域,农户落实“门前三包”,村集体合作社结合生产经营,维护“田边、林边、沟边”等整洁有序。乡级转运强能级。该县整合资金2480万元,建成1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交付城投集团租赁经营;垃圾转运能力达到每村每天4车次,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体积减量4/5,转运效率明显提高。县级处理无害化。引进市场投资4.1亿元,建成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量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需求,年处理生活垃圾21万吨,发电量4200万千瓦时。
统筹保护利用,推进“全域无黑臭水体”。聚焦部分坑塘长期无人管护、清水塘变纳污塘的问题,按照“草能长、鱼能游、无异味”的标准,全面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系统施治。以建设全国重点中型灌区——运河灌区为载体,推进全域水系建设,累计清淤河渠508公里,治理坑塘1145个,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清排置换。以用促治。推进河湖长制向农村“微水系”延伸,做到“建、管、用”统筹,“水、产、景”融合,大力发展菜藕种植、鲟鱼养殖、渔光互补等产业,塑造了“千塘之县、水润故城”的亮丽风貌。源头防治。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分质处理模式,较铺设管网节约资金79%,实现污水源头减量约40%,户均年节水20吨左右,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目前已惠及113个村、1.1万户。
坚持疏堵结合,推进“全域无小广告”。常态清理。开展“清理小广告、文明伴我行”活动,累计清理乱贴乱画8万平方米;对难以恢复原貌的,改造为文化墙、“微景观”。溯源整治。建立“红橙蓝”(志愿红、环卫橙、执法蓝)巡查响应机制,通过图片智能甄别、电话信息比对,追溯源头、追查到人,确保根除病灶、不再复发。规范管理。对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养老照护、婴幼托育、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态,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广告栏、微信群,实现了商家、群众和村容的共赢。
突出以拆促建,推进“全域无私搭乱建”。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清拆私搭乱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在原址上改造提升)专项行动,除私搭乱建全面清拆到位外,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清拆率也分别达到93%、91%,并完成改造提升3250处、23万平方米。依法清拆私搭乱建。开展兜底排查,建立“一户一档”,加强法规宣传,由村党支部组织专业队伍统一清拆,确保平稳快速安全。保值清拆危旧房屋。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保值协议,明确在征地拆迁时,按同等规格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奖补清拆残垣断壁。给予农户一次性补助2000元;群众有意愿自主经营管理的,村集体帮助修缮设计,免费提供苗木、种子;清拆后,坚持宅基地使用权不变,明确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获得的增值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
破解资金难题,推进“全域巷道硬化”。坚持党员领在前,群众跟着干,一年内全县硬化巷道235万平方米,把便民路通到了群众心坎儿上。县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076万元,撬动村集体出资6182万元,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难度较大的,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施工;易于铺设的,举办“最美胡同评选”“巷道设计大赛”,把巷道硬化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群众动脑动手。群众出工,以工代赈,节约人工费45%;村级主导,不统一招标,节约施工费20%;不搞统一标准,提倡使用残垣断壁拆出的旧砖、碎石等物料,节约物料费10%。
创意设计打造,推进“全域建‘小三园’”。着眼留住记忆、绣好乡愁,深入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塑造了“菜花香杂豆花香”的秀丽田园风光。实用化打造小菜园。对房前屋后、较为零散的小地块,鼓励群众“认种一块地”,彰显农趣农乐,满足生活需求。结合“长者食堂”建设,引导村集体开辟集体菜园,自种自收自用,降低运营成本。产业化打造小果园。对可以整合利用的中大型地块,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房庄镇依托以岭药业集团,发展酸枣种植加工,亩均收益7000多元,并形成了酸枣驴养殖等延链产业。特色化打造小游园。对“三清一改”腾出来的建设用地,鼓励村集体依据自身财力,建设文化园、游乐园、乡村记忆馆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生态秀美、富有文化气息的美丽空间。房庄镇董学村建成“董子学园”,“董学儒风”等研学课程掀起旅游热,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记者感言:
城投统筹环卫年省1800万元、分质污水处理降本79%、群众投工节约45%人工费……故城县用一套“精打细算”的治理组合拳,打出了乡村蝶变的满分答卷,真正诠释了“低成本可持续”的治理智慧。更难得的是治理与民生的深度融合:3124个“小三园”变废为宝,“宅基地保值清拆”打消农民顾虑,“红橙蓝”机制根治“小广告”顽疾……当村民说出“出门不再两脚泥”“家里来客倍儿有面儿”时,“和美乡村”已从愿景照进现实。故城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需攻坚克难的决心,更需智慧运营的巧思。
通讯员 王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