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儿


小时候的鞭炮真好看,解下一个拿根香点着,小鞭炮的响声让人听着心里美滋滋的,这才是过年!



 过大年 穿新衣


 过年时,条件好点的家庭能给孩子们一人做一件新衣裳。我家条件不好,一般只给哥哥做新衣服,我穿哥哥脱下来的旧的。母亲把旧衣服拆开,把布反过来再给我做一下,和新的差不多,都要等到大年初一早晨才能穿。刚穿上的新衣裳处处小心,怕弄脏了……


 

压岁钱


大年初一早晨起来后,爷爷奶奶已经坐在堂屋椅子上等孩子们拜年了。我们不会说什么,只是跪下磕头说句:“爷爷奶奶,俺给你们拜年了。”红纸包着的三两毛钱是盼了一冬天的压岁钱!



大年初一不烧根


大年初一煮饺子有个风俗,柴火不烧根儿,寓意给家里留“根儿”。我们那里初一早晨煮饺子要烧芝麻秆,我负责检查,把带根儿的拿出来,不能烧,弟弟和哥哥在院里放炮哩!



 走节


小时候拜年在初一早起,一家的男人全部出动。辈分小的要转半个村子,辈分大的在家里等着。听见来人马上出来迎着说:“别磕头了,人到了就行啦,进屋喝水。”人们纷纷回:“不了不了,还要转去呢。”人们很看重辈分礼节,拜年时在大街上遇见大辈儿了也要磕头。



过大年 唱大戏


正月里我们村里要唱戏,大队里搭戏台子。南头前街里是丝弦,西头街里是秧歌戏,这个班唱几天,那个班再唱几天,有时外边的戏班也来唱。我们小孩子不爱听戏,在台子下边跑着玩,也有来卖糖葫芦和糖块、杂货的小贩。台子下挤满了人,后边的看不见要扛着板凳蹬上去看,还有好多外村来看戏的,热闹极了。


 

打春图


立春也叫打春。打春这一天,娘给孩子们胳膊上缝个小布公鸡。人们都出来走走,病人也会让家人搀扶起来到院里走走,老人说打春不能打在炕上。孩子们抱抱椿树,嘴里要说:“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长!”大人们去地里拾点柴火回来烤火,说能祛百病。那时候人们很重视这些风俗,相互提醒哪个时辰打春!



娘正月里打扑克


小时候有句俗话:懒老婆盼正月。到了正月古理儿多!一年到头忙碌的母亲,只有到了正月才能停下来。四邻八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婶子、大娘,都来我家打扑克,有时炕上、地下分两伙儿玩,家里天天热闹哩很。她们打升级,玩到中午该做饭了才散,吃了饭又早早来了,怕占不着地方!


 

正月里的晚上


正月里的晚上,大人们酒场就多了,寂静的夜里叫媒(猜拳)的声音能传半条街。酒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来的人都要带瓶酒,主家不会开客人的酒,要喝自家的。酒场散了,主家拦着客人,让他把自己带来的酒拿回去。正月是农民一年最放松的时候,现在的农村没有正月了,过了初一就琢磨该去哪里打工挣钱了……


  

正月里请媳妇儿


 我们那里有正月里请媳妇儿的风俗。家里摆好了茶水、花生、瓜子,大人去请村里今年刚娶来的媳妇儿。媳妇儿们请到家,被大人热情地让到里屋炕上坐下,赶紧上煮好的饺子,不然人家屁股还没坐热,下一家又来把媳妇儿请走了……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亲热和纯朴,现在已经没有了,很多习俗也慢慢消失了……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