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是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更是《衡水日报》的“超级粉丝”。由于职业与爱好的关系,我非常喜欢看报,尤其是对咱们家乡的《衡水日报》,更是笃爱有加。说起来,我与《衡水日报》还有一段很深的不解情缘呢!


  小时候,我就羡慕那些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大作家”们。后来上学上班以后,更是逮个机会就找来《衡水日报》“大餐一顿”,即使是往期的旧报,我也能够嚼出很多“油水”来,就差把每一个缝隙都搜罗一遍啦。有同事跟我开玩笑:除了中缝的广告你不看,这报纸每个犄角旮旯都让你看遍了。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是我的虔诚感动了“上帝”,经过许多年的投稿、失败、再投稿、再失败,2005年9月3日,我的一小块“豆腐”终于被编辑看中,出现在《衡水日报》的一角。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我的名字也终于能够与那些素日不曾谋面,但却心驰已久的“大作家”同台“亮相”啦。


  每当我翻开自己收藏的几年来本人在《衡水日报》上“发表”的大大小小的“豆腐块”时,还真有点“成就感”,虽然这些“作品”没有几件能够拿得出手,但毕竟这是本人二十多年文学梦想的些许收获。


  2007年,是我发表作品比较多的一年,尤其是8月8日、9日、10日连着三天,《衡水晚报》每天都有我的名字出现,当时着实令我兴奋了好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三天的作品,体裁不同,风格各异。这里面有诗词,也有游记散文,更有新闻报道,代表了我“水平”的提升与“知名度”的提高。这些作品,促使我在文学之路走得更远,终于凭着这些“市级作品”,2009年4月,我成为衡水市作协会员。我的作品也开始在《衡水文学》《衡湖流韵》等本地文学刊物上登载。


  2008年4月10日,《衡水晚报》发表了我的《武强赋》,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得到了县内外各位“大家”真诚的赞扬和父老乡亲的普遍认可。我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对“辞赋”这种文体有了更多的钻研。


  2010年1月,《衡水晚报》上登出了由省文明办联合各市文明办举办“城市赋”征集活动的启事,出于对辞赋的热爱以及对衡水的了解,我写了一篇《衡水赋》,拿去参与。没想到3月1日,竟然在《河北日报》上登载,在衡水引发了一阵比较大的轰动。尤其令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衡水晚报》的记者就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就我的《衡水赋》在《河北日报》发表一事,对我进行专访。2010年3月5日,《衡水晚报》的《人物写真》栏目以《笔绘衡水灵秀貌 珠玑悦目梦亦香》为题刊出了对我的整版专访。如果用“一夜成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可谓再恰当不过了。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我真诚的“祝贺”和勉励。更重要的是,这篇报道还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由此以后,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的工作岗位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此后这一年我乘此东风,不断投稿,结出累累硕果,分别发表《江城子·祈望玉树》《桃花园记》《沁园春·滏阳新韵(并序)》等多篇诗文。


  2011年8月,我调入武强县实验中学,就在同时我加入了河北省散文学会和中国诗赋学会,《衡水日报》继续充当我发表散文诗词的通畅渠道。当时有不少散文代表作就是这个平台首发的,后来好几篇散文还曾经获得“河北散文名作奖”。《小院枣花香》《荷塘雨韵》《秋来枣红圈》等散文就是这个时候刊登的。同时报纸也成了我诗词发表的一个主阵地,据统计,2011年我在报纸先后发表过《永遇乐·湖城春早》《解佩令·建党九十周年》(三首)《念奴娇·好人许久志》等诗词代表作。相比各类诗词专刊,我更看重《衡水日报》这个平台的官方背景和受众广泛这一优势,因此更热衷于上报,有了作品,第一时间就想到给报社投稿。


  2012年1月12日《衡水晚报》头版、1月13日《衡水日报·晨刊》头版报眼位置刊发《衡水二中赋》;散文《小村不大叫大屯》发表于2012年5月15日《衡水日报·晨刊》的“滏阳花”版;2012年6月19日“滏阳花”版刊出散文《燕赵端午祭》(此文获得“河北省端午节诗文大赛”二等奖)。2012年10月24日《衡水日报·晨刊》的“文化广场”刊登本人散文《秋之随想》。


  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衡水日报·晨刊》“滏阳花”版分24次发表了我的《平原季风——二十四节气系列散文》,这一系列散文是我主动而为,有意识地拿出一年时间精心创作而成的一部“精品力作”,因此特别想通过报社这个平台亮相,借此传达我对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感受。2016年这个作品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河北散文家作品选》(第六卷),也算实现了我出书的一个梦想吧!


  凭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也得益于《衡水日报》多次发表我的作品,在2014年11月武强县作家协会成立的时候,本人有幸被推选为理事之一,此后又参与《武强文学》的编辑工作,使我的文学之梦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劲头。为我的文学之梦续航充电,《衡水日报》功不可没。


  2015年我转战到了《衡水晚报》的作文版面上,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有近十篇学生作文陆续发表,当时在我班掀起一股写作文上报纸的热潮。同时我坚持个人写作,笔耕不辍,2016年4月13日,《衡水晚报》登出“寻找妈妈的味道”征文作品《舌尖上的妈妈味儿》;7月20日《衡水日报》登出《美丽画乡之一——夏日静美的音乐小镇》,8月3日登出《美丽画乡之二——五色北大洼》;2017年11月份《父亲家风》见报,2018年12月26日《破阵子·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感赋》发表。


  2017年我开通了简书,曾经创下连续日更八百多天的记录,忙碌起来也就疏远了读纸质报纸。后来报社推出公众号,有了电子版,我连续担任了三届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也比较忙,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下载注册了《衡水日报》的新闻客户端,此后便开始在手机上读报,在关注每天的大事新闻的同时,我最爱看的依然是两报的“滏阳花”和“季风”版。那是我曾经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也是我成为衡水小有名气的“非著名作家”的阵地,是我难以割舍、不可分割的“文学生命”的一部分,每当看到有熟悉的作家发表文章,我都在第一时间阅读,在感叹他人“宝刀不老”的同时,更为自己不思进取的现状而叹息。我已经多年不给报社投稿了,还有什么资格说是报社的“超级粉丝”呢?


  每想到此,不禁汗颜。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么多年《衡水日报》对我的精神滋养。2021年2月,我开通了以自己的笔名“益德居士”命名的公众号,我依然是在啃食着当年《衡水日报》带给我的“老本”,是她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使我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自媒体时代,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今后如果有了好的作品,我一定还会第一时间选择投给《衡水日报》,这是一份多年以来养成的信赖,也是我对她的一份回报与感激。相信报社还会凭作品说话,一如既往地对我不离不弃的。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咱报社这根藤上结出的瓜吧!


  追根溯源,树高千尺也不能离开根的滋养。我对《衡水日报》的感情,其实就是树叶对根的情意。我清楚地知道,是《衡水日报》给我带来了这一切的变化。因此,在《衡水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我愿意借此机会表达我的感谢之意,感谢衡水日报社以及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今后,我还会续写与《衡水日报》的不解情缘,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与个人的风采魅力。


作者:韩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