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调整种植结构

阜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阜城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该县凝聚共识、提标加压,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聚焦重点难点、全力攻坚克难,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好村庄清洁,按照“五清三建一改”的要求,对村庄公共场所、沟渠、池塘、树林、空地及屋边、路边、田边等农村重点部位开展一次地毯式垃圾清理行动,彻底消除农村环境卫生死角死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纳污坑塘等整治,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科学合理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路子,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弥补制度漏洞,强化制度执行,提高工作效能。重点建立和完善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责任落实、协调推进、投入保障、台账管理、质量监管、资金使用、项目验收、督导考核、长效管护等各项工作机制,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五美”为主要目标,按照今年建成14个美丽乡村,到“十四五”末累计建成122个以上美丽乡村的工作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安排,加强规划指导,创新政策举措,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划分村庄类型,确定建设数量,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任务。明确建设重点,对照“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乡村治理”等六项主要任务,按照“加快补齐短板、全力提升弱项”的要求,逐村明确建设重点、项目清单和时间安排。统筹成片推进,按照“环、带、片”布局思路(“环”指依托武千公路、阜霞公路打造全县域旅游环线;“带”指沿高铁高速和大运河沿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片”指连片打造)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重点片区、重点沿线相关村庄路网、管网、林网、水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设施建设,打造风格协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建筑风貌,推动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资源共建共享,壮大片区及沿线特色产业规模,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村庄加快发展。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打造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宜居、服务功能完善的“小而美、特而强、新而活”的“阜城旅游小镇”。


乡村振兴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该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粮食安全提升工程,巩固33万亩小麦和37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实施产业发展提质工程,坚持以“一减四增”为抓手,扎实推进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节水示范区、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和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区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西瓜、高粱、特色小杂粮等高效农作物,打造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霞口镇刘老人百年梨园、崔家庙镇万亩红高粱基地和张桥冬桃产业园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实施农业品牌创优工程,做大做强“霞口”鸭梨、“漫河”西瓜、“阜星”高粱、“张桥”冬桃、“龙砚阁”公共区域品牌等农业特色品牌,壮大农产品品牌体系。筹办好梨花节、西瓜节、高粱节等特色展会,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年内力争创建县级示范农场20家,市级示范农场10家,省级示范农场5家。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村级“托地所”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以与中化农业合作为契机,不断完善“328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强路径支撑。


作者:苗凤强、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