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即将开始,涉及高考的各种骗局又在蠢蠢欲动。日前,衡水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七类涉及高考的典型骗局。
骗局一:网售高考试题、答案
不法分子通常会信誓旦旦地说通过某种特殊渠道“搞定”了高考出题老师,他们有“准确率最高、必考必中”的试题。一旦考生和家长上当,被骗子制作的钓鱼网站上发布的“考完付全款”、“用户好评”等诱惑信息吸引后,网站就会以“预付订金”的名义要求用户付款,或是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发送病毒。还有的骗子则直接声称可以花钱雇佣“枪手”替考。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所以,高考考生和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在网上购买所谓的考题答案,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同时,购买考题答案本身也涉嫌违法,切勿尝试。
骗局二:卖高考作弊设备
骗子通过微信、QQ、网页、APP等平台散布销售短信橡皮、无线耳机等作弊器材信息,声称器材可以通过高考安检,并承诺在高考过程中帮助联系答题,传递答案,帮助考生考试过关。
提醒:高考安保措施越来越完善,高考时各考点将使用电子屏蔽器和无线电探测仪等设备来强化考场管理,并加强考试期间的网络和短信管理,此外,根据规定考试作弊者将取消各科成绩,因此考生最好别动作弊的小心思。
骗局三:考分提前查
高考完,但分数还未出,有些家长开始焦虑,希望早早获知分数,为后头的报名做准备。家长“熬”不住焦躁,骗子就开始冒头。
2018年高考刚结束,我市考生小周的母亲在一个高考复习群里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只要交钱就可以提前查分”。小周的母亲急切地想得知成绩,迅速通过微信向对方转账2000元,并告知对方小周的考试相关信息。转账后,小周的母亲被对方拉黑,无法再取得联系。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了案。经此一事,小周的母亲非但未提前查到高考成绩,反倒不断收到各种骚扰电话。
高考结束后,骗子会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一个网址链接。不少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便会迫不及待点开网址链接,然后手机便会被偷偷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有的骗子会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也有的骗子会直接开价,要求家长支付500元至1000元的价格查询分数。
提醒:查分要在教育部门指定的官方渠道,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骗局四:冒充高招人员
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然后迅速撤离。有的骗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等名额,称有办法“低分高录”或争取特长生加分,让二本分数线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以此实施诈骗。
衡水市民王斌(化名)得知朋友吕飞(化名)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于是告知对方,自己的舅舅在北京某知名高校任教授,有门路帮孩子上这所大学,只要肯花钱就行。高考成绩出来后,吕飞孩子的成绩只能上三类本科院校,心有不甘的他于是向王斌寻求帮助,并支付了15万元“活动”经费。不久,王斌带来了一份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与之前承诺的学校不同,但王斌解释称,“只是暂时先在这家学院军训,结束后就可以转入之前所说的名校读书。”……此后,吕飞的孩子一直在这所不知名的学院读书,而该学院根本无法提供国家承认的学历,与王斌所声称的知名高校更是没有任何关联。意识到自己被骗的吕飞向公安机关报案。
最终,王斌被法院认定为实施诈骗罪并被判刑,此前骗取的十几万元也如数退还给了吕飞。但此时,已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意味着在其他落榜考生已经早早开始复读的同时,吕飞的孩子白白荒废了一段时间。
提醒:现在高招录入都是电脑操作,考生分数没到投档线,根本无法提档,不要轻信“低分高录”、“内部指标”等信息。
骗局五:高考“补录”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还有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等等的,一律不要相信。
骗局六: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此类骗局的手法还有制造虚假钓鱼网站,骗取学生生活费、学杂费等费用。
提醒:有些学校会在自己的招生网上公布录取考生的通知书信息,再不然,可以电话咨询被录取的院校。切勿相信自身没有报考的院校所投递来的录取通知书,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骗局七:谎称提前发放助学金
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需要通过助学金交齐学费,骗子就盯上了这些学生。他们或自称高校工作做人员,或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成绩优异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然后指挥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
高考后,我市考生小李接到了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现正在开展面向家庭经济困难考生情况调查,若小李符合条件且有意愿,可先缴纳500元押金,届时持录取通知书申请领取1000元“高考补助金”并取回押金。因该“工作人员”可准确说出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小李便深信不疑,按照对方要求到银行ATM机向指定账户汇款500元。之后,小李再无法与该“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于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县教育局咨询,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
提醒:助学金的发放需要从申请到评审,再经过公示才能发放到学生手中,而整个过程都是所在学校参与的。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衡水反诈中心民警提醒考生和家长,在认真复习功课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任何与金钱交易有关的人员和网站,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将考生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泄露给他人,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避免上当。如遭遇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