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存冀中抗战记忆,教育后人牢记历史,安平县大同新村的王建忠于1985年退伍后,便迷上了红色收藏,尤其跟安平县密切相关的冀中抗战实物收藏。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收藏了包括史料、工具、服装和军械在内的千余件冀中抗战实物。


王建忠的红色文化收藏馆为二层沿街楼。三辆架子车、织布机和扇车占据了一楼房间的多半空间。王建忠介绍,架子车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安平老百姓支援前线运送被服、粮食和武器的工具;安平老百姓用织布机织布,再用布缝制军衣、军鞋和军帽;扇车的作用就是保障运往前线的粮食都是干净的,农民把刚打下的粮食放在扇车里,就会把其中的麦皮、米糠或其它杂质分离出来;还有台城村被服厂使用过的缝纫机,做鞋用的鞋底夹子等等物品。虽然这些物品都已经老旧或破损,但都记录着安平县人民群众支援抗战和拥军爱国的炽热感情。



二楼藏品很丰富,有近300件的史料,包括冀中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日记、文献、学习材料、报纸和路条等,主要涉及安平县、饶阳县、深州市和深泽县等地域,包括《冀中导报》在内的20多张报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七日出版的《冀中导报》中,有一篇题目为《安平县远征担架队的模范班》的文章,记录了1948年,安平县远征担架团长达数千公里的征程,在八个月里,担架团跟着主力部队三纵八旅挺进察南,转战冀东,参加过大小十几次战斗,成为全冀中军区支前工作的典型。



二楼展厅还有反扫荡时期,冀中抗日军民使用过的,冀中军工厂自制的迫击炮,安平军民在滹沱河两岸袭击日寇汽艇用的大抬杆,八路军冀中骑兵团使用过的马鞭和马镫,穿过的服装,还有行军床、军号、大刀、水勺,以及十余块功德匾……一件件实物真实反映了当时冀中军民艰苦的抗战环境,以及不怕牺牲和坚毅的抗战精神。


另外,还有日寇用过的山炮和炮弹皮,以及防毒面具、战刀、医药箱和日寇穿过的服装,许多物品都标注着日本年号,这些都是日寇侵华的佐证。


为了收藏这些东西,30多年来,王建忠的脚步遍及北京、山西、德州、石家庄等地,每到一处他就入老百姓家,或是转旧货市场和古玩城淘宝。王建忠介绍,他之所以对红色文化如此痴迷是因为自己有当兵的经历,加上安平县又是革命老区和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诞生和发祥地,这让他对红色收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物品损坏或消失了。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我搞红色收藏,也是为冀中抗战挖掘和留存一些历史资料,希望通过这些东西教育下一代人,要牢记历史,树立爱国主义情怀。”谈到收藏的初衷时,王建忠如是说。


记者:周春旺 通讯员:李建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