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然而至,旅游景区遭受了严重冲击。在疫情解除之前,怎么度过这段最黑暗的日子,为疫情解除以后,迎来的反弹做好准备,是每一个景区近期必须思考的问题。疫情是阶段性的,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景区关闭,并不等于只能被动挨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谋划。其中,第一重要的是,景区的宣传工作不能停,但宣传内容和重点要发生一些变化。
一、宣传景区防疫的专业措施和严谨态度
要通过景区的官方渠道积极宣传,在疫情来临之时,景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采取专业措施,如何处理客户预订,如何协助游客返程等等。这些专业化的操作,认真的工作态度,诚恳的待客之道,是打动客人的关键要素。
景区的美誉度,来自于专业和认真。这为游客在疫情解除以后,愿意第一时间来景区体验,提供了一颗定心丸。
二、宣传景区对员工的关怀
疫情来临,有的员工放假回家,有的员工留守值班。可介绍景区为留守员工提供了哪些餐食,领导给予哪些慰问,提供哪些御寒保暖的物资。对于回家的员工,可通过组织在线活动,远程进行企业团建。比如,在线K歌大赛。
景区品质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是重要的观察维度之一。景区打动人心的,不仅是美景、美食,还有人文关怀和人情味。
三、宣传公司的社会责任
企业可以组织为武汉等疫情重灾区,捐款捐物,也可以号召员工在当地社区做志愿者。当然前提是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大灾面前,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但是,考虑到抵抗疫情的专业性,我们不鼓励员工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事情。
景区还可以宣传推广防疫贴士,宣传共渡难关的决心。这些不需要资金投入,但同样可以增加景区的美誉度。
企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但要量力而行,毕竟很多大部分景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好好活下去就是给社会做贡献。此时要拒绝道德绑架。
四、宣传景区的生态之美
很多景区关闭以后,景色依然美丽,野生动物可能会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半径。拍摄一些动物在景区栖息的画面,体现大自然和谐壮美的场景,营造景区自然生态的氛围,通过自然之美,吸引游客的关注。
还可以开辟景区直播平台,让游客24小时随时随地,在线观看景区美景。
五、恰当时机推出减免政策
此次灾情,受影响的家庭不在少数。当病痛过后,人们还要开始正常的生活,旅游是减压最好的手段。景区可以考虑制定,灾情过后,疫情重灾区的老百姓可以免费或折扣游览景区、住宿酒店的优惠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经有上千家景区推出,医护人员免费游,抗疫人员免费游等的广告。在当下这个时段,推出这个广告,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全国各地的景区都推出类似的优惠政策,那么,你的景区就无法脱颖而出了。疫情何时结束,尚不得而知,现在推出这个政策,一两个月过后,因为信息沉没,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住。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致敬医务工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宣传,就会让人觉得缺乏诚意,让人怀疑用意不在于致敬医护工作者,而在于“消费”疫情,那就适得其反了。
六、讲好景区故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各个景区都要有内容生产的能力,特别是在短视频的拍摄、编辑和宣发上。
现在大部分景区都有自己的官网、官微等,发的内容无外乎照片、视频,还有一些产品介绍。内容比较枯燥,无味,一看就是广告文风。除了为了找攻略,没有几个人愿意看。
转变文风,是景区营销的必由之路。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受人追捧,主要的是它讲故事的方式比较独特。虽然是一档美食节目,但是,它没有停留在美食本身,而是重在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特别是人的故事。受此启发,景区的营销文,也要抛弃广告文的一贯作风,深入去挖掘景区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老板故事、员工故事、民俗故事。不要泛泛而谈,而要沉下心来。小编要把自己当成《知音》的作者,当成报社的深度调查记者,找到人物的闪光点,人性的光辉点。只有用心写,才能打动人。
七、加大短视频宣发能力
近几年来,短视频营销开始发力。景区应建立一支短视频拍摄、编辑、宣发的团队,或者与这方面的专业团队合作。原创视频内容的生产制作,是景区抢占营销高地的必备手段。
八、 与KOL合作,或培养自己的KOL
KOL有流量,也有带货能力,不能轻视。景区要考虑,如何培养自己的KOL。景区的企业家、明星员工、店铺老板娘,都可能成为KOL。网络的扁平化,让每个人成为KOL变得可能。关键是要找到卖点。企业家可以谈艰苦创业的历程,明星员工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店铺老板娘可以待客真诚……成为KOL的道路不一而足,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