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太阳与月亮
——我与《衡水日报》40年的未了情
日前的一个晚上,喧嚣的城区归于宁静,我独自来到冀州区衡水湖南畔的九州广场,凭湖伫立,心情澎湃,望着满天星斗和波光粼粼的湖水,思绪回到了与《衡水日报》交往40年的未了情之中——
1983年,我到原冀县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工作。自此,开始了与《衡水日报》的不解之缘。迎着新世纪的曙光,2000年1月我走进了民政战线。转眼间,已经近40个春秋了。期间,我于心灵深处始终热爱着《衡水日报》,热恋着衡报人,并与之建立了亲密难舍的师生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谊、忘年交之情。由衷地说,《衡水日报》就是我生命中的太阳,温暖滋润着我的心房;《衡水日报》就是我生活中的月亮,照亮了我迷茫寂寞的夜晚;《衡水日报》就是我心目中的一束玫瑰花,让我像蜜蜂采撷花蕊一样,汲取着她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像蝴蝶一样吸吮着人生成长的芬芳养分。她不仅圆了我的新闻梦,还帮助我培养了热爱党和祖国、热爱人民群众与生活的情感,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样做人与不断完善自我和追求人生进步,使我从一个“土青年”成长为一名“土记者”。
我是《衡水日报》的忠实读者。多年来,养成了每天必读衡报的习惯,那一篇篇富有人生情感和哲理并让人感动的文章,深深吸引着我。有时,下班后再细心品读一遍。读报成了我最大的精神享受,入迷时常常忘记了阴阳昏晓、吃饭睡觉。多年来,我还养成了报纸剪贴的习惯,把经典的文章剪辑下来分类粘贴,现已装订剪辑90多本,分类60多捆,装满档案袋50多个,未分类学习资料56捆,内容涉及党的建设、人间真情、干部读书、思想评论、先进人物、记者调查、国防建设、基层呼声等20多个方面;我不只个人注重读报,还向同事、家人推荐《衡水日报》上的好文章,与大家共同分享。
《衡水日报》帮助我实现了“新闻梦”。为了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保证采写稿件能够及时上报,除了虚心向基层群众和生活实践学习外,我还经常骑自行车或坐班车去报社送稿,虚心聆听编辑老师面对面的指导,报社领导、编辑老师们始终以谦和、儒雅的工作作风接待我。犹记得,夏日傍晚,值夜班的刘全乐主任来到六楼要闻部,顾不上擦汗就伏案帮我修改稿件。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稿件《冀县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好儿媳徐淑温》《冀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冀州民政工作连创佳绩》先后在《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冀州学邓小平理论做到四个到位》《王海村着力发展村办企业》《官道李农民用上股份制井》配“编者按”在一版倒头条刊登;齐水清主任几次修改稿件过了下班时间;刘正言、吕文兵两位编辑老师几回加班修改的稿件有时像“地图”,他俩的文字功力和编稿水平令我大开眼界,惊羡不已。经过他俩的精心润色,我写的《彩色的青春》《冀州拥军优属工作谱写新华章》《冀州民政局开展“三德”教育活动》《柏芽农民精心弹奏增收致富曲》《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等20多篇稿件在二、三版头条或重要位置刊登;记得孙玉琴、王文清两位编辑老师为了一个数字、一幅图片而精心指导与修改,使反映人间真情和农业成果的稿件《上影厂里的特殊演员》《大地凯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见诸报端;副刊部张景信主任认真帮助斟酌标题,使《白发亲娘恩深似海》《社会救助温暖滋润了困难群众心窝窝》《夕阳无限美的幸福生活》《冀州贫困群众笑了》《冀州民政工作叫响全国》等10多篇稿件刊登在晨刊一版头条;后来,又在王超、段明轩副总编和刘正言、刘子海等主任的帮助下,练习写了《自己家园自己建》《善良竞争》《婚姻是需要学习的》《读书使人趋于完美》《人生与价值》等30多篇言论性稿件;在王奎申、武眉凌、王常荣等编辑老师的帮助下,练习写了《男儿泪》《崇尚俭朴》《母爱如佛》《让苦难芬芳》《向生命鞠躬》等散文;外宣部王贵锁主任几次耐心给我讲解如何寻找在新华社发稿的新闻素材;在版面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赵海营主任在“读者·编者”版面刊发了3000字的稿件《痴情新闻报道终不悔》,对我的新闻写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近40年来,我在《衡水日报》共刊稿1200多篇,尽管后来也在省、国家级报刊发了稿件,但这些都离不开《衡水日报》诸位编辑老师的鼎力支持和竭诚帮助。
《衡水日报》多次给予我生活帮助。一是有报社领导的幸福牵挂。刘全乐主任多次给夜晚送稿的我安排住处,还送一盏台灯作为我的结婚礼物,有一天傍晚还诚恳地让我随他去家中吃饭;副总编辑王超两次给原冀州市委有关领导去电话反映我的生活状况;张敬国副总编、马红莉主任几次关注我的工作身份问题;副总编辑段明轩到冀州办事时第一站就来民政局看我,给予一番诚恳鼓励;吕文兵编辑几次帮助我联系旅馆,并用摩托车送我到住处,我将永远铭记报社多位领导的真心关怀。二是帮助我渡过了难关。2009年8月,我正为小女儿升入高三年级的学费发愁,恰这时晚报新闻部王铁良、褚凤娜两位记者送来了福音,报社与江苏雅迪公司联合开展的公益助学活动为小女儿资助了3000元助学金,使孩子顺利进入新的学期生活。三是帮助我结识了刘学良、王聪娜、徐沛全、刘彩霞、丁一冉、金秋、庞学军、郭俊禹、王红梅、李志杰、孙瑞云、赵泽民、范建民、冯山志、王树浩等一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回顾40年来,《衡水日报》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我由衷地想说:衡报人都是最美编辑、最美记者,都是我的亲人。
《衡水日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40年时光里,除了积极向报社投寄稿件,我一直关注着《衡水日报》的发展,通过几次改版、扩版到2003年、2009年两次参加办好晨刊研讨班和理论培训班,我对报社办报宗旨有了更深的了解,认定《衡水日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做到了“三贴近”。办报宗旨着眼于基层,办报方向倾斜于现实生活,进一步提高了报纸在全市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度,提升了社会效益。二是有业务精湛的领导班子。三是有多年在幕后甘为他人做嫁衣的优秀编辑吕文兵、王文冉;以及沈晓燕、薛倩、李辉等年轻有为的编辑记者,他(她)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意识及深厚的业务功底,这是报社发展最具魅力的资源。四是有吸引读者的“滏阳花”、“文化广场”、“家庭驿站”、“今读老照片”、“我说人生”、“老年天地”、“读者论坛”等若干个好版面、好栏目,这些为报纸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活力。
语言、音乐、数字是开启人类灵魂的三把钥匙。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尽管我没有像其它文友有较好的人生运气,现在还是一名“编外人员”,过着艰苦的生活,但能在其一的语言方面有所作为,也是无限光荣自豪的。我曾在《人民日报》发稿三篇,那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我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人民日报》紧紧贴在胸口,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后来,又实现了在新华社发通稿零的突破。人是要懂得感恩的,这是《衡水日报》多年辛勤培养的结果,这是衡报那些和蔼可亲、谦谦儒雅的编辑们耐心指教的结果,这是《衡水日报》多年给予思想和心灵教诲的结果。因而我由衷地说,《衡水日报》是太阳、是月亮,她以无与伦比的思想与智慧之光,指引我一路前行,照亮我的生命!
未来的岁月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还要与《衡水日报》相约10年、20年、30年,争取握手下一个40年!
作者:雷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