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零下五度,棚里却暖得能穿单衣!”小雪时节,涿鹿县大堡镇的蔬菜大棚外,寒风吹着保温被,河北恒丰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大伟伸手拽住保温被的拉绳——棚内畦垄齐整如线,每株蔬菜根部的黑色滴灌管上,传感器正闪着微光,“这玩意儿不怕冻,零下二十度也能传数据,墒情、温度实时调,我们有27个有机蔬菜认证,冬天照样供北京大超市,‘耕野农庄’‘苔山稼源’这俩牌子,超市现在得提前订!”
如今在张家口,这样的“智慧农景”早已跳出设计图纸,成了田间地头的日常。我市正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为笔,在万亩沃野上画下“技术穿田埂、数据跑云端”的新图景,让传统农业卸下“看天吃饭”的旧担子,装上“数智赋能”的新引擎。

田间地头的“数字革命”
走进张家口农垦集团胡家坊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智能奶牛场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羊舍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每头奶牛都佩戴着智能耳标,实时监测体温、运动量等健康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发情期和健康状况,精准提供饲喂方案。“以前靠人工观察奶牛发情,准确率低还费时间,现在系统自动预警,配种成功率提高了30%,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增加了500公斤。”牧场负责人介绍,牧场还引入智能挤奶设备,全程自动化操作,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能保证牛奶卫生安全。
往年,位于张北县的张家口盛源薯业大田基地经理李智每天雷打不动往基地跑,唯恐土豆遭受病害。今年情况变了,李智只去过十来次。原因就是因为大田中间伫立着一台一人多高的农情监测设备,它就是让李智放宽心的“秘密武器”。“设备上有传感器,实时收集田间温湿度数据。数据传到后台,大模型会判断晚疫病发生风险,给出提示。”李智掏出手机,手机页面上有红色、橙色、绿色三种颜色的预警提示条目,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去年,李智的基地通过张家口市农业信息中心与河北平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晚疫病防治人工智能系统。AI的加入,把晚疫病防治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
无人灌溉机自动补水,无人拖拉机按照系统规划路线在田间除草播种,无人机喷洒除草剂,农民通过“云端”全程监管农作物生长……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无人化”管理已经照进现实,成为沽源县石头坑村农业生产的日常。“原来甭管你多累,都得来大棚亲自调整浇水设备,现在我可以一边在地里干活儿,一边用手机操控就能完成浇水,一个人可以当两个人用,方便多了!”石头坑村村民、智慧大棚管理员李文阁向记者介绍,河北联通帮村里建设了新型智慧大棚,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对大棚内光、温、湿、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实现整个大棚的物联网智能化自动控制,以最低能耗打造大棚作物最佳生长环境。
如今,田间地头的“数字革命”已遍地开花。截至目前,我市共建设沽源县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张北县绿健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园等8个智慧农场,张家口农垦集团胡家坊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智能奶牛场、康保县树棠牧业有限公司智能奶牛场项目等5个智慧牧场。这些示范园、牧场的建设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农业智能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还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应用模式。

全链贯通的“智慧销路”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重塑了销售模式。“以前卖土豆,要么等收购商上门压价,要么拉着车跑市场碰运气。”张北县油篓沟镇膳房堡村的种植户赵树莲坐在炕头,粗糙的手指在微信小程序“土豆e家”上划着,北京新发地的实时行情跳出来——每斤比本地收购价高3毛。“我昨天刚通过平台发了5吨过去,货款今天就到账了!”她指着墙上的物流单,眼里满是笑意。
赵树莲依赖的,正是我市2024年实施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项目。这个按“1个基础数据库+2个中心+10项服务”搭起的全链条“智慧快速路”,涵盖了1个马铃薯全产业链基础数据库,马铃薯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平台两大核心枢纽,涉及育种、繁育、种植、储存、加工、销售、溯源等10个关键环节的应用服务,具体包括农情监测、晚疫病监测、视频监测、农事管理、价格行情、区块链追溯、供需交易、产销地仓服务、专家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这一体系旨在打通政府、企业、农户、市场间的数据壁垒,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提升产业的数据汇聚、分析与应用能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发展目标。
目前,该项目在张北、康保等地建设了5个示范基地,部署了15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5套晚疫病监测仪、5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100家生产主体的价格动态监测,累计沉淀了1380万条生产数据;配套的小程序更成了“多面手”:种户能查农情、问专家,收购商能看溯源、下订单,目前已对接6家企业,达成150万元销售额。该项目因此获得了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工作实绩突出项目。今年8月23日起,在市农业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农农通”视频号开启了“张北马铃薯全产业链产销对接直播”系列活动。直播间内,主播详细讲解张北马铃薯的品种特性、品质优势与采销模式,吸引了众多渠道商与消费者的关注。这类数字化营销活动正是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的鲜活展示,通过云端直接对接产销,拓宽了市场半径,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我们将持续推进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项目运营,以“线下推介+线上推广”相融合的方式吸引全市90%的马铃薯种植大户、50%的中小型种植户使用马铃薯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与30家以上大型商超、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需交易对接关系。”市农业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普惠共享的“数字桥梁”
“以前冬天种架豆,棚温一低就蔫,我只能裹着棉袄蹲在棚里烧煤,现在村里益农信息社的小周帮我在线问专家,教我用智能温控,今年架豆又直又嫩,亩产多收了200多斤!”赤城县样田乡双山寨村的王大妈坐在益农信息社里,暖气开得足足的,看着信息员周静操作电脑,屏幕上正连着作物重症专家的视频。
像双山寨村这样的益农信息社在我市有3006个。这里成了农户的“暖心服务站”。像周静这样的信息员,不仅帮农户查询农产品价格、联系物流,还教农户如何用电商拓展销售渠道。“昨天帮李大爷卖了200斤白菜,今天又有3户来咨询。”周静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农户的需求,桌上的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最新的蔬菜价格数据。
为了让更多人懂技术,成为数字农业人。我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了“张垣农业大讲堂”线上直播栏目,邀请农业专家讲授种植养殖技术、数字乡村建设等课程,19期课程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5000余人次。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实施“京张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项目”,通过线下实地培训、线上直播等方式,累计培训农业农村管理干部、企业家、种养大户等3万余人次。“通过培训,我们学会了用智能农机和物联网设备,现在管理500亩农田,比以前省了3个人力,还能精准控制成本,真是受益匪浅。”参加培训的尚义县金薯绿色蔬菜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凤霞说。
让更多的智能农机走进农户家也是我市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市有1700多台拖拉机装了北斗导航,作业面积超 355万亩;185架农用无人机成了“植保能手”,一年能提供防治服务300余万亩次。“以前人工喷药,一天顶多30亩,还可能漏喷重喷;现在无人机一天300亩,药量还特别精准。”尚义县大营盘乡的农机手张强边摆弄着新购进的无人机边告诉记者。
过去靠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过去看天吃饭,现在知天而作。这种转变,正是我市智慧农业建设最宝贵的成果。从智能装备的广泛部署,到数据平台的系统构建,再到人才队伍的持续培育,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数字与绿色协同发展,传统农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姜长淼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原标题:云端“智”控 田间“慧”收——张家口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