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医药传承创新以及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健康指标达预期目标。
截至2024年底,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9.03岁,较2020年提高1.2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等健康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群众就医“近起来”
如何让群众免于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对此,河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京津资源落户河北,同时,推动省域资源下沉基层,让优质资源全民共享。
“我们紧抓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机遇,先后协调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宣武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一批国家顶尖公立医院,在河北布局建设分院区。积极争取并建设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919项,填补省内空白130项。”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姜建明介绍,通过共建115个京津冀医联体,覆盖全省各地市,大量京津专家来冀诊疗,有效提升了省内医疗服务能力。
在省内,河北通过“组团式”帮扶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通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全省组建了19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人才、技术、药品等资源的纵向贯通和集约共享,推动县域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姜建明说。
截至目前,河北省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67.54%,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66.92%,患者向县域外流的情况得到缓解。
中医药服务“强起来”
文化传承“活起来”
“十四五”时期,也是河北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五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凯表示,五年来,河北在健全机构、做强队伍、提升水平、多元惠民等方面同时发力。努力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和促进健康中的优势,不断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
“我们在乡镇和社区建成了2297个‘国医堂’,配备中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让更多群众就近看上中医、用上中药。”张凯介绍,除了服务网络织密,河北还大力推广刮痧、推拿、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让更多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享受“简便验廉安”的中医药服务。此外,46个县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为患者免费送药到家,极大方便了群众。
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河北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十四五”期间,河北建成了展藏丰富的省中医药博物馆和7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26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夜生活等活动3000余场,参与群众超百万人次。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6.47%,超过目标预期,较“十三五”末提升了12个百分点,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公共卫生防线“牢起来”
疾控体系“新起来”
面对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河北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能力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疾控体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疾控局已全部挂牌组建,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整合重组为疾控中心,全省疾控体系完成重组并形成新的工作格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国安说。
此外,通过加强智慧化预警能力建设,例如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上线试运行,智能监测前置软件覆盖全省69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的防护网织得更密、更智能。
在慢病防控方面,河北积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对此,河北组建了3.12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超千万名。同时,河北实施慢病早筛早诊,以“四大”慢病为主的早诊早治累计筛查达815万余人次。“十四五”期间,全省30—70岁人群四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64%,提前达到国家2030年目标。
来源:央广网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