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洁净如新,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昔日遍布的“牛皮癣”被统一的便民信息栏取代,志愿者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今年以来,衡水市安平县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中,通过一系列创新治理举措,不仅擦亮了城市“面子”,更做实了惠民“里子”,实现了城市环境与居民文明素养的同步提升。



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安平县构建的高效基层治理体系。安平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部署,组建工作专班,推动机关力量下沉至15个社区,并建立“每日调度”机制,形成了“发现-处置-反馈”的高效工作闭环,确保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实现“日清日结”。



治理中的“绣花功夫”体现在一个个具体数字中。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全县累计清理垃圾320桶,粉刷墙面3415平方米,清除小广告上万处,整治社区周边的背街小巷20条,修整健身器材6套,使居民生活环境更洁净有序。整改非机动车1200余辆,清理“僵尸车”30余辆,劝导不文明停车行为530次。同时,社区服务设施标识也进行了统一更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服务“再升级”。



在培育城市文明“气质”方面,安平县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方式营造浓厚氛围,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文明倡议,扩大宣传覆盖面;线下常态化开展文明主题活动,累计组织60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城市“牛皮癣”小广告难题,创新推出“疏堵结合”治理模式,统一安装 717 块《便民信息公示栏》,为便民信息提供了“安身之所”,既满足了居民信息需求,又从源头上遏制了乱张贴。同时,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300余人次,投身文明劝导、环境清理等工作,积极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志愿服务氛围。


为巩固治理成效,该县建立长效督查机制,严格执行创城日报制度,动态跟踪整改进度,巡查范围覆盖50个小区、717个楼道及重点商超、市场周边区域,实现治理无死角。对督查中发现的垃圾堆积、设施破损等问题立行立改,通过设置临时围挡、为垃圾桶加盖等针对性措施,防范问题反弹,确保整治成果扎实稳固。



环境的改善让居民们感受真切。“社区新增的信息栏特别实用,既方便了生活,也让环境更整洁。”友林社区居民王慧红感慨道,“现在走出家门,处处干净整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幸福感油然而生。”


通讯员:崔颖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