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帮扶重点群体就业,2021年至今,沧州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图为市人社部门举办的京津冀劳务协作招聘会现场。魏志广 摄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家门口就能看京津名医已成了“家常便饭”;教育资源优化升级跑出“加速度”;老旧小区焕新为宜居的“港湾”;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


“十四五”以来,沧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补齐民生短板,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满载群众笑容的民生画卷在狮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稳住“最大民生”,百姓生活更殷实


近日,渤海新区黄骅市零工市场刚开门,电子屏便滚动起早餐店帮厨、商场理货等招工信息。“手机扫个码就能报名,下午就能试工。”刚找到短期搬运工作的张师傅笑意盈盈。如今,这样的零工驿站已覆盖全市199个乡镇(街道),成为灵活就业者的“每日加油站”。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十四五”期间,沧州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通过“稳”就业大局,“保”重点群体,“优”就业服务,“兜”民生底线等,全力打造发展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的良好环境,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沧州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作用,落实落细稳岗返还、阶段性降低费率等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稳岗拓岗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推动财政、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主体。我市找准政策靶向,千方百计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方面,多渠道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就业便利;在稳定农民工就业规模方面,健全稳岗服务机制,加快就业岗位开发,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实施农民工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在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方面,畅通失业人员救助渠道,开展常态化就业帮扶。同时,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行业,加快推进劳务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形成“泊头模铸人”“肃宁云商”“乐寿肉鸭工”等特色劳务品牌。


创业担保贷款是帮助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我市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造血式”扶创业促就业功能,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力度,在全省率先提高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后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创新开展“无还本续贷”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依托“春风行动”暨京津冀劳务协作招聘会、政银企对接会等平台,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有序开展。


此外,沧州市还积极推进“河北福嫂·燕赵家政”提质扩容工程,在全省率先设立“河北福嫂”驻京津服务站,通过常态化开展巾帼家政进社区(乡村)、技能培训等活动,鼓励更多妇女在家政领域实现就业。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2021年至今,沧州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24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连串沉甸甸的数字,稳稳地托起了千家万户的“饭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活力。


兜牢“民生底线”,公共服务更均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大夫,我最近胃不舒服,需要吃中药吗?”日前,70岁的张秀艳来到运河区亚龙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中医门诊就诊,得知只需食补后十分开心:“听说过几天有消化科大夫坐诊,我已经让工作人员帮忙预约了。”


“大夫上午开的药,一般下午就能送到日间照料中心,如果出行不便,工作人员还给送到家里。”张秀艳说,自从有了这个日间照料中心,她一出家门就能看病,享受的还是三甲医院的服务。不仅如此,她还拥有了个人健康档案,遇上急难病症,可享受医院提供的“绿色通道”服务。


除了方便就医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也让张秀艳的业余生活更丰富了。“看书、跳舞、练八段锦……和同住一个社区的老姐妹们聚在一起、玩儿在一起,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张秀艳说。


亚龙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实践并非个例。目前,沧州中心城区133个社区已全部建成日间照料中心(站),各县(市)绝大部分社区也实现配套服务,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筑牢保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导向,聚焦民生“小事”,补齐民生短板,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举措、花更多气力,推进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持续走深走实,让民生幸福底色愈发鲜明。


全民社保网越织越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8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9.24万、70.6万、109.25万人。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57天;全市18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近岸海域5个国控点位水质均为优良;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沧州成为全省首个“双世界遗产”之城。


教育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804亿元,完成95所中小学校义务教育扩容提质,职业教育园区一期三所学校招生运营。


医疗服务从“有”到“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沧州与京津医院组建京津冀医联体21个,2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48家医院签署合作协议68份,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京津优质医疗资源。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34%。


助残服务工程精准高效。“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1.18亿元,为93840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就业、托养、教育、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评定补贴等服务。


……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


绘就“乡村新景”,振兴之路更宽广


这几天,虽然室外气温寒冷,但位于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的大司马蔬菜博览园内却春意盎然,一棵棵鲜嫩水灵的叶菜,宽叶、细叶,红的、绿的,或“站”在架子上,或“攀”在墙上,生机勃勃,令人目不暇接。


“过去说起司马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里的‘蔬菜宴’,近百种特色叶菜、果菜,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游客除了吃‘蔬菜宴’,更愿来这里的蔬菜园区采摘,体验运河畔乡村田园的美好。”司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勋说,“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大力发展运河采摘游带来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司马庄村对运河堤坡进行改造,在运河沿岸进行绿化美化,并设计建造了纤夫码头等景点,依托大运河水利资源及村庄水资源,投资1800万元建设司马庄京杭大运河观光带和众多娱乐设施,观光游客数量连年增长。2024年,司马庄接待京津等地游客约50万人次,逐步实现了从“种蔬菜”到“卖风景”的转变。


如今,像司马庄村一样的和美乡村,在沧州已不胜枚举。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116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村134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8个,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域364个村庄已全部建成市级及以上和美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改善民生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三农”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打造产值超50亿元特色优势产业集群6个,实现鲜梨出口量、烤鸭坯产能、黑桑葚种植面积、特色皮毛交易量、红枣及干果交易额五个全国第一。


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立项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项目30项,新选育“捷麦20”、“沧麦16”等优质旱碱麦品种8个,亩产提升至290公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现全覆盖,创建农业创新驿站115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面积585.8万亩、流转率58.11%,居全省第一;全市注册农民合作社8701家,注册家庭农场8385家。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860个帮扶产业项目全部纳入“四个一批”管理,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2.5万人以上;全市未发生致贫返贫问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攀升。预计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31元,比2020年增加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民生答卷,温暖厚重。从“饭碗”到“钱包”,从“保障网”到“幸福圈”,从“宜居宜业”到“乡村振兴”,“十四五”的民生答卷,写满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沧州将继续坚守为民初心,聚焦群众新期待,在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社保养老、城乡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让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编辑:姜长淼

来源:今日渤海网
原标题: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沧州全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