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奋进的衡水·‘十四五’答卷”主题新闻发布会,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英瑞介绍,“十四五”期间,衡水市文广旅系统锚定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标,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高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艺创作根植沃土,精品迭出惠民生。“十四五”期间,衡水文艺创作坚持扎根人民、服务时代,推出《桃城巷》《华家口》《运河渡口》《大儒董仲舒》《印象•老白干》等10部大型舞台精品,现代评剧《台城星火》《平原枪声》引发观众强烈共鸣。首台大型实景演出《大美衡水•湖韵千年》广受好评,累计接待观众4.5万人次。艺术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台城星火》摘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华家口》《平原枪声》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田汉戏剧奖等荣誉不断,艺术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公共服务便捷高效,文化触角遍城乡。五年来,衡水市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前,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总面积突破40万平方米。创新实践文化设施权属改革,饶阳县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文化惠民深入基层,累计演出3000余场,发放惠民卡3万余张。旅游公共服务同步升级,建设提升风景道228公里,建成旅游集散中心22个,新改建旅游厕所71座,新增标识牌199块,开通景区专线26条,游客体验全面提升。


遗产保护守正创新,活化利用展魅力。“十四五”期间,衡水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代表性传承人15名,建成非遗工坊88家,衡水内画、木版年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非遗文化远播西藏、新疆乃至丹麦,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千余场。文物保护全面加强,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文物普查高质量完成。考古研究取得突破,冀州古城遗址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体系日益健全,总数达18家,武强年画、冀州博物馆入选省十佳培育名单。


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国际舞台绽光彩。五年来,衡水市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武强乐器、青竹画材等特色产品畅销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文创产业蓬勃兴起,打造七大体系上千种产品,省级以上大赛获奖26项。2023年,我市获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增至3家和20家,武强县成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金音乐器、正欧乐器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22亿元,增速持续领跑。


旅游发展洼地崛起,融合创新引客来。“十四五”期间,衡水市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服务为要为主线,推动衡水湖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全市A级景区达3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各2家。“旅游+”融合成效卓著:农文旅融合,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21家,培育带头人34名,2条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教文旅融合,建成研学基地85家、营地8家,衡水湖、老白干获评全国基地,培育导师500余人,研发课程420节,推出精品线路16条,成功举办三届省级研学大会,北京团队研学实现突破;文体旅融合,马拉松赛、足球赛、演唱会等活动人气火爆,文创市集、音乐露营等新场景拉动消费。“十四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超20%,增长势头强劲。


宣传营销精准发力,衡水品牌声名远扬。五年来,衡水市创新宣传推广路径,在央视、高铁、机场等重要平台投放广告,连续冠名高铁列车,邀请名人代言,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新媒体运营有声有色,连续举办文旅抖音大赛,官方账号粉丝量持续增长。市场营销成果丰硕,在多个重点城市举办推介会,吸引千余家旅行商关注;邀请数百家外地旅行商来衡考察;依托特色博览会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出台游客招徕奖励政策,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


广电管理提质增效,舆论阵地更巩固。“十四五”时期,衡水市聚焦主题主线宣传,开设《二十大报告解读》等专题专栏,主流舆论引导力大幅提升。推动节目创作生产,节目《红色记忆》被评为省级重点广播电视节目,11部作品被评为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应急广播体系更加健全,争取中央扶持资金1948万元,完成4个县市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任务,建成县级应急广播指挥调度平台4个,安装大喇叭终端2556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上下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