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衡水湖畔的冀州区稻蟹共生研学基地早已被丰收的气息包裹。
9月17日清晨,记者踏足这片田野,最先闯入视野的是连片的金色稻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在微风中簌簌低语,饱满的谷粒泛着蜜色光泽,指尖轻捻一粒,丰收的厚实感便顺着掌心蔓延开来。

俯身细看水田,稻田蟹正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奏响”丰收乐章:有的沿着稻秆根部蜿蜒穿梭,甲壳与稻叶摩擦出“沙沙”的轻响,似在为秋风伴奏;有的高举一对小螯,慢条斯理地梳理绒毛,憨态可掬的模样惹人发笑;更有几只胆大的“探险家”,顺着田埂缓缓爬向岸边,八条细长的腿在湿润的泥地上划出蜿蜒的痕迹,仿佛在用足迹书写着这片田野的丰收密码。

“快来看!这笼蟹品相多好!” 田埂边,技术员张顺喜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只见他和三名工友穿着防水裤,熟练地穿梭在稻田旁的水渠间。他双手紧扣半浮于水中的地笼两端,稳稳一提——随着网兜展开,一只只肥硕的稻田蟹在网中翻腾,青黑色的甲壳泛着油亮的光泽,螯钳挥舞间尽显蓬勃生机。“瞧这钳子,多壮实!今年准是个丰收年!”张顺喜抹了把汗,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片占地3000亩的稻蟹共生基地,坐落于冀州镇北冯家庄村和臧家冢村。2024年,冀州镇与城乡供给(衡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顺鑫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同探索发展“蟹稻共生”的生态农业新模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活力。
“你别小看这些蟹,它们可是稻田的‘生态管家’。” 张顺喜蹲在田边解释道,稻田蟹在水底爬动时能松土,吃掉杂草和害虫,排泄物还能当天然肥料,“自从养了蟹,基地没施过化肥、没打过高毒农药,水稻品质提升了,蟹也长得更健康,形成了良性循环。”

基地门口,几名工人正忙着制作钓蟹工具。“白天游客可以来体验钓蟹,配上稻田美景,趣味十足,晚上还能下田捉蟹,感受别样的乐趣!”张顺喜笑着介绍。随着他便算起经济账——今年基地预计收获稻田蟹两万余斤,扣除成本后每亩净利润达600至700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得多。“我们还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线上销售也特别火爆!”
更让张顺喜欣喜的是,基地还成了众多学校的研学实践点。每到周末,常有学生来这里观察稻田蟹、体验农耕,了解生态农业的奥秘。“‘蟹稻共生’不仅能带动增收,还能成为传播生态理念的平台。” 站在金色的稻田边,张顺喜的眼神里满是期待。
秋风渐起,稻浪翻滚,蟹香四溢。这片土地如今已蜕变为生态与效益双赢的“聚宝盆”,在衡水湖畔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丰收欢歌,也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