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9 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杭州临床肿瘤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巡讲暨《CSCO肿瘤厌食-恶病质综合征诊疗指南(2025)》[2]巡讲济南站成功召开。自2025 年4月该指南于济南首次发布以来,全国巡讲已举办近百场。值此CSCO年会之际,指南巡讲重返济南,既是对发布历程的又一次重要回顾,更体现了我国肿瘤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CS)诊疗规范化的持续推进。
当前,体重管理不仅受到健康人群的关注,更是肿瘤患者面临的重要议题。CACS可能导致肿瘤患者体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其生存期。因此,「体重向上,生存向上」成了肿瘤支持治疗领域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会议聚焦我国CACS治疗的诊疗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指南更新要点及临床实践展开深入研讨。「丁香园肿瘤时间」特此整理会议内容,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杰军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致开场辞。癌因性厌食及恶病质综合征在肿瘤患者中发生率高、影响显著,不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抗肿瘤治疗疗效及依从性[3],进而导致生存预后不佳[4]。新近发布的指南及共识更新,有助于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支持,完善营养管理全流程,推动实现「健康中国 2030」目标。
图 1王杰军教授和罗素霞教授致开场辞
PART.01
大咖领航,破局 CACS:直击指南前沿,共绘诊疗新未来
1.聚焦指南更新,推动 CACS规范化诊疗新征程
第一环节由罗素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胡旭东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王杰军教授基于中国 CACS的诊疗现状指出,新版指南重点推荐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早期筛查,并在营养支持基础上优先使用如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等药物进行干预。
图 2王杰军教授进行主题汇报
接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锦章教授指出,新指南强调 CACS的评估应聚焦于厌食评估、骨骼肌减少和炎症评估,以实现全面诊断、分期管理和早期个体化干预。
图 3陈锦章教授解读2025 版CSCO 指南更新要点
「机制与诊断篇」
再者,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波教授重点介绍了指南的治疗部分。刘教授强调「CACS的总体治疗目标是逆转体重下降和肌肉减少,需依据恶病质分期制定个体化策略」。恶病质的多模式管理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运动锻炼及社会心理干预,共同提升 CACS的综合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方面,甲地孕酮作为首选药物(IA 类证据,I 级推荐)[2],改善患者的食欲和体重。而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采用纳米技术显著提升生物利用度,粒径更小,起效更快,疗效更优且不受进食限制[5],为 CACS的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
图 4刘波教授解读2025 版CSCO 指南更新要点
「管理与预防篇」
2.焦点对话:专家共话 CACS临床管理策略
在讨论环节中,多位专家围绕 CACS 筛查评估、系统化管理与药物治疗展开深入讨论,并对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的临床应用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在筛查与评估方面,郭志远教授强调 CACS早期症状筛查的重要性,应重视肌肉含量、体重下降指数等客观指标,结合疾病发展阶段实施规范分期与全方位管理;唐淑红教授指出,当前临床对早期患者重视不足,评价标准多局限于体重和食量,亟须推广规范化量表以实现早期识别。徐执政教授补充指出,基层医院和日间化疗患者的厌食症状易被忽视,应借助指南更新推动量表应用,将筛查纳入常规肿瘤诊疗。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早期筛查与规范评估是实施多模式管理的重要基础」。
在药物治疗方面,李明焕教授指出应在个体化多模式管理中重视药物干预,并肯定了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相较于传统片剂具有更高效、更安全的优势。乔青教授进一步说明,该剂型具有起效快、无需伴餐、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但国内患者用药时长普遍不足,应参考国际指南推荐(12周)加强患者规范用药教育。王素贞教授认为,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较片剂型早期应用获益更大,可避免糖皮质激素对代谢及抗肿瘤疗效的负面影响。王雪峰教授指出,该剂型还能显著降低静脉血栓风险,并建议治疗期间每周监测体重以动态评估疗效。徐执政教授则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一例胰腺癌术后患者换用混悬液后体重显著回升的病例,证实其疗效优于传统片剂,尤其适用于无法满足高脂饮食要求的患者。
展望未来,乔青教授强调应加强年轻医生培训,积极开展真实世界研究,不断积累临床证据。石焕教授接着指出,需全面提升对 CACS 的评估意识和规范诊疗水平,加强对营养知识及新型治疗策略的学习,共同推动 CACS临床管理的进步。
图5多位专家参与讨论(郭志远教授、李明焕教授、乔青教授、唐淑红教授)
图6多位专家参与讨论(石焕教授、王素贞教授、王雪峰教授、徐执政教授)
PART.02
病例荟萃,启思践行:CACS病例分享与临床启示
第二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朱慧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孔娜教授分享了两例恶病质期肿瘤患者使用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的辅助治疗成效。用药后(5 mL/d),患者体重分别增加 8kg 和 2.4kg,肿瘤评估均达到部分缓解(PR)。两例病例表明,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可有效增加体重、提高生活质量,并增强患者对肿瘤治疗的耐受性[6]。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李谡瑶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肺癌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患者使用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治疗 3 个月后(5 mL/d),体重由 55 kg 增至 60 kg,对靶向治疗耐受性提高。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金利教授则介绍了放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OM)的诊疗进展。
目前尚缺乏标准药物治疗方案,临床主要依赖局部对症治疗,但常规含漱水等方法作用时间短、易反弹。而采用专利流体晶技术的口腔凝胶可实现 5 分钟快速镇痛,效果持续长达 8 小时,且不含药物成分[7],为 OM 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7潘宏铭教授主持第二环节
图8孔娜教授分享病例实践
图9李谡瑶教授分享病例实践
图10李金利教授进行主题汇报
PART.03
专家视角:智破诊疗难点,聚焦患者获益
在讨论环节中,朱慧教授担任主持,多位专家结合临床实践,强调了癌因性厌食规范诊疗,并就甲地孕酮临床应用展开深入交流。
图 11朱慧教授主持讨论环节
柳婧美教授结合消化道肿瘤治疗实践指出,CACS管理应在规范抗肿瘤治疗基础上,及早筛查高危人群,实施分级预防,同时从控制炎症、改善营养吸收等多维度进行干预,切实提升患者获益。
王巍教授进一步补充,临床需首先鉴别食欲下降的病因——是肿瘤本身还是抗肿瘤治疗所致,在此基础上合理联合甲地孕酮等药物,并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策略。 作为临床营养科医生的王淑安教授,肯定了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在临床使用中的必要性,同时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长期用药的效果、体重增加是否以脂肪为主等,并期待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探索该药与阻抗运动、高蛋白饮食配合的协同效应。
熊如涛教授则强调了门诊与日间化疗患者全程营养管理的重要性,建议通过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提高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刘英姿教授和朱其勇教授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对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的临床疗效表示认可。
图12柳婧美教授讨论发言
图13 王巍教授讨论发言
图14王淑安教授讨论发言
图15刘英姿教授讨论发言
图16熊如涛教授及朱其勇教授讨论发言
总结
在大会的最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作闭幕致辞。他指出,CACS 是肿瘤患者常见却易被忽视的问题。目前,以纳米晶型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为代表的药物为 CAC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张教授进一步强调「应加强临床医生教育,提高其对营养支持与症状管理的重视,避免仅聚焦抗肿瘤疗效而忽略患者生存质量;同时,药企应积极推动相关药物进入医保谈判,以惠及更多患者」。最后,张教授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进共识和指南的推广,以提升肿瘤支持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与临床规范应用。
图 17张力教授作大会总结
图 18大会主席团合影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体重向上,生存向上| 2025 CSCO CACS 指南巡讲济南站圆满召开,纳米晶型甲地孕酮成诊疗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