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松坝林场累计带动村民直接增收2.1亿元
股份制造林,激发山场活力
眼下,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千松坝林场草木葱茏,连绵群山与广袤原野仿佛披上了一袭浓绿的衣裳。
8月15日,护林员王金亮攀上大滩镇小北沟村河道旁的山坡,察看三年前栽下的云杉树苗。这些苗木虽生长缓慢,却已一米多高,根系深扎沙土,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云杉根系发达,固沙效果好。你看,它们长得多稳。”王金亮欣慰地说。
近日拍摄的千松坝林场。 王铁军摄
走进小北沟村,装修精致的民宿与农家院随处可见,院子里停满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车辆。村党支部书记于存永说:“生态好了,日子也红火起来。现在村里民宿和农家院几乎天天客满,一共49家,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
而在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植被稀少,一起风,沙子便灌满院落。该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81%。
转机出现在2013年。千松坝林场推行股份制造林——村集体出地,林场出人出技术,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这一创新模式,彻底改变了小北沟村的命运。截至去年年底,林场已在该村造林1.5万亩。
作为国家“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重点林场之一,千松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燕山北麓交汇带,覆盖丰宁坝上及接坝地区3711平方公里。1999年9月,千松坝林场获批建设。那年秋天,一支13人的先遣队进驻大滩镇,打响了造林“第一枪”。
位于林场核心区的二道河子村,是最早启动造林的地方。
8月15日,68岁的村民于永河在自家农家院忙活着。他回忆,20多年前,这里还是“风沙蔽日、河干井枯”的生态贫瘠之地。为维持生计,许多村民养羊放牧。草不够吃,饥饿的羊群连草根都刨出来,草原上千疮百孔。
建场初期,千松坝林场面临人员少、资金缺、无地可用、林牧冲突等多重困难。林场场长何树臣说,常规造林模式在这里根本行不通——项目区全是村集体、村民或国有牧场、国有林场的荒山荒坡,林场资金少,无力进行承包经营。
怎么办?在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后,林场提出合作造林构想:以技术换土地,让资源活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实现“国家得绿、群众得利”。
在相关部门的协调推动下,股份制造林模式正式落地:农民、村集体、国有林场和国有牧场出地,千松坝林场通过争取项目与其合作造林,双方共造、共管、共营,收益按比例分配,千松坝林场约占20%的股份,国有林场和国有牧场、村集体、农民约占80%的股份。同时,为增加村民收入,林场鼓励村民参与造林、管护等工作,赚取劳务报酬。
“这一模式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后来,我们开始整沟域、整流域、整村庄、整乡镇地推进造林。”何树臣说。
新模式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林场职工回忆,林牧矛盾在很长时间里让他们头疼。比如,为了让孩子上学,家里有个零花钱,当地村民每家都要养上两只羊。而羊是落叶松、樟子松幼苗的“天敌”,小树刚出芽,被羊一啃就死了。林场项目区面积广阔,禁牧的难度极大。甚至有村民质疑:“股份制里,我们占大头,为什么不让我们放羊?”
为化解林牧矛盾,林场实行包户到人,从场长到护林员,每人负责十几户。他们白天上山赶羊,晚上入户一家家做工作,细说造林的长远效益,劝他们舍饲圈养。直到2010年左右,情况才逐渐好转。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道河子村游客日渐增多。2008年,于永河带头建起农家院,当年收入10万元,远胜养羊收益。村民们纷纷效仿,拆羊圈、建旅馆,踏上了绿色增收之路。
如今,二道河子村造林超2万亩,从“万只羊村”蜕变为“万亩林村”,村里1/3的农户经营家庭旅馆,年均收入从之前的1万元,增加到10余万元,住房也由小土房变为敞亮的砖房。
20多年来,千松坝林场依托“三北”等国家、省级造林项目,在滦河、潮河源头所在的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造林121.09万亩,减少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积近150万亩。一道东西长91.3公里、南北宽79.2公里的绿色屏障巍然屹立,有效为京津阻挡了沙源。当地沙尘天气由1999年的15天,减少到2018年的不足3天,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年回升。
为守护这片绿色,林场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林长制,每个工程区实行护林员、林长、执法队长、分场长四级联保责任制,确保各标段、各片区都有人管、有人护。
造林,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还有可观的经济回报。林场累计带动村民直接增收2.1亿元,村民还通过苗木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等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
2014年,林场注册成立潮滦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试水碳汇交易。同年12月30日,该公司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交易,当日交易345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13.11万元,成为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交易项目。二道河子村、孤石村等6个村的村民头一次知道,靠林子“呼吸”竟然也能挣钱。
首笔碳汇收入,进一步激发了村民造林护林的热情。“大伙儿都说,这树种对了!”于永河说,“经村民一致同意,这笔钱,一部分用于和美乡村建设,剩下的继续投到种树、养树中。”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近年来,千松坝林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北沟村等8个“森林村庄”和二道河子村等十余个旅游专业村,民宿、农家院已初具规模,收入最高的农户,一年能挣50多万元。
8月15日,二道河子村附近的“百里天路”景区入口,游客正排队购票。景区负责人石宝贵介绍,该景区依托风电路、防火道和农村路,串联柳树沟稀树草原、千松坝森林公园等地,形成一条生态旅游廊道。景区通过土地流转惠及数十个村庄,并在旅游旺季为约10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谁的地,谁受益”——千松坝林场以股份制造林模式激活山林资源,走出了一条林场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受益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编辑:戴婧霄
原标题:千松坝林场累计带动村民直接增收2.1亿元 股份制造林,激发山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