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编织,是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温暖符号。妈妈亲手织就的毛衣,针脚里藏着岁月的温度,也成了许多人儿时最柔软的念想。对40岁的吕艳梅来说,这门手艺不仅是回忆,更是她用一针一线“织”就的人生底色——她的“手工编织(钩织)”已成功入选武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在她手中总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走进武邑县吕艳梅的家,目光所及皆是手工编织(钩织)的巧思:桌子上、茶几上,郁金香挺着花苞,薰衣草紫得朦胧,荷花、山茶花、茉莉花各自舒展……除了这些“永不凋谢”的花,实用的小背包、软乎乎的婴儿鞋、俏皮的钥匙挂件,也全是毛线钩成的。即便与记者交谈时,吕艳梅手中的钩针也没闲着,毛线在指尖一进一出,节奏分明,“要是哪天不钩几下,浑身都不得劲!”



这份执着,早在童年就扎了根。“小时候跟着奶奶,看她摆弄五颜六色的毛线,我就着了迷。”吕艳梅笑着回忆,过去家里多是零碎的棉线头,颜色杂乱地缠在一起,她总爱把线头按颜色理清楚,“看着一堆乱线变整齐,特有成就感。”最初,她跟着长辈学钩毛衣,针脚从疏到密,花样从简到繁,毛线在她手里渐渐有了“形”。



真正让钩编从“家常活计”变成“心头热爱”,是在36岁那年。吕艳梅结婚后一直忙于照顾孩子,等孩子稍大些,她终于有了些空余时间,重新拾起了钩针。一次在手机上刷到钩编玫瑰花的视频,她心底的火苗被瞬间点燃。“从没钩过这种工艺品,跟着教程学,第一次钩出来的玫瑰,歪歪扭扭的,跟视频里差远了。”她不服气,拆了重钩,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12点,“勾不出想要的样子,根本睡不着。”就这么拆了钩、钩了拆,半天功夫才终于掌握诀窍。



从此,吕艳梅像着了魔:粉色玫瑰娇艳,橘色玫瑰热烈,渐变色玫瑰层次分明,她一口气钩织了能想到的所有颜色;后来又挑战百合、向日葵、薰衣草,每朵花都得琢磨半天——长针勾勒花瓣的舒展,短针收紧花芯的饱满,加针、减针调整弧度,毛线的粗细还要搭配不同型号的钩针,“差一丝,花就没了灵气。”钩好的花送给亲友,总被夸“手巧”,这份认可,成了她继续创作的动力。



如今,她的钩针下早已不止有花。小白菜鲜灵得像刚从地里拔出来,香蕉弯着饱满的弧度,各式小包可爱又精致,帽子保暖又美观……“每天都想变着花样钩,把心思揉进毛线里,就像在跟它们对话。”吕艳梅说,手工编织(钩织)早已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每一针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忙碌,总与特殊节点相连。中考、高考前后,定制向日葵的特别多,她白天上班,晚上就加班赶工;县里有活动时,她曾一口气赶制200多件作品,出摊半天就被抢空。“大家喜欢,就是对这门手艺最大的肯定。”



更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爱上手工编织(钩织)。“以前多是中老年人喜欢,现在常有年轻人来‘取经’,还有人看我发的视频跟着学。”吕艳梅从不藏私,总会把长针、短针、加针的诀窍细细讲给爱好者听,“能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看着它被喜欢、被需要,比啥都开心。”


从奶奶手里的棉线头,到如今入选非遗的手工编织(钩织)技艺,吕艳梅用一根钩针,串联起时光与传承。她说,只要手指还能动,就会一直钩下去——让毛线在指尖绽放,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里,继续“织”出温暖与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