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走进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村口,“红色刘堂·英雄儿女”群体雕塑巍然矗立,庄严肃穆;主题文化墙上,抗日英雄刚毅的身影定格着烽火岁月的激昂;节振国纪念馆内,泛黄的实物与翔实的图文,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跟随着刘堂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福的讲述,我们的思绪悄然飘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10年,节振国出生于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当时属于山东省武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他随父兄逃荒到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便下井成为一名矿工。在苦难中长大的他,骨子里藏着一股仗义执言的硬气,他经常为矿上的工人和老百姓打抱不平,被人尊称为“节青天”,连矿警都怕他三分。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纠察队大队长,率部参与罢工运动。这次大罢工一直持续了近50天,最终英国资本家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罢工结束后,日寇与英国资本家串通一气,开始大肆搜捕罢工中的工人领袖。1938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刚回到家中的节振国毫无惧色,当即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后在工友们帮助下冲出敌人的包围和追捕,负伤脱险。这一消息震动了冀东,就连远在陕北的党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毛泽东同志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


血性未凉,战旗再举。1938年7月,节振国联络矿工组建起工人抗日游击队,不久后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被编入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工人特务大队),担任大队长。此后,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和日伪军数次激战,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在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时光荏苒,英魂永驻。刘堂村不仅是节振国的出生地,更孕育了史任公、节文兴、李振香等多位革命烈士,红色血脉在此代代相传。


受节振国的爱国精神影响,在刘堂村,每年都有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红色基因浸润。2022年,故城县将县民兵应急连命名为“节振国民兵应急连”,激励广大民兵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尚武文化。激励广大民兵争做节振国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缅怀英雄先烈,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故城县郑口第一小学组建“节振国英雄中队”。 英雄是一面旗帜,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少先队榜样教育的有效形式。少先队员将踏着英雄的足迹,紧跟时代脉搏,在时代英雄人物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刘堂村早已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新兵入伍、学生研学、党群教育,都会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前来这里缅怀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刘堂村接待社会各界5万多人。


“作为河北省军区‘一地一乡’帮扶示范村,在故城县人武部指导助力下,刘堂村高擎‘燕赵英烈节振国’的精神旗帜,蹚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金色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刘玉福表示,红色基因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推动着这片英雄故土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从战火中挺身而出的英雄,到滋养故乡振兴的红色养分,节振国的精神如运河之水,在新时代的故土上,正流淌出更绵长、更深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