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桃城区赵家圈镇大柳林村,晨光洒在广场上。几位老人闲坐漫谈,孩童嬉戏追逐。这片土地沉淀着一段红色的记忆——从这里走出的作家王林,以笔为刃,在烽火岁月中写下《腹地》等不朽篇章。
1909年,王林出生于大柳林村。16岁离家赴京求学,后考入青岛大学外国文学系,与臧克家同窗,受教于沈从文、闻一多等名家。自高中时代起,他便展现出文学才华,创作多部作品和话剧,广受欢迎。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辗转青岛、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文学与革命从此成为他生命的两大主线。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王林返回家乡,同抗日地方领导贾殿阁共同组织“抗日锄奸团”,负责宣传与组织工作,传播抗日新闻,购置枪支弹药。不久,他加入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担任“火线剧社”社长,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鼓舞士气、影响巨大的剧本,被誉为“冀中的莫里哀”。1941年初,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5月27日,近10万军民拿起笔写下这天的所思所见所闻。王林等人经过精心编选,最终选取200多篇编印成书《冀中一日》。
在冀中抗战最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期间,王林毅然拒绝撤离,坚持留在前线。在坚持武装斗争的间隙,他蹲在“堡垒户”的地道口边,开始创作被他称为“遗嘱”的长篇小说《腹地》。《腹地》创作过程充满危险。安平县杨各庄村的村史记载:一次日军突然进村,王林躲避不及。村民弓寿德急中生智,将猪食槽里的酸臭泔水泼在地上,盖上草木灰伪装成呕吐物。她装病躺在炕上,让王林假扮侄子跪在病榻前,成功骗过敌人。脱险后,王林叩头认母,情景感人至深。
《腹地》完成于1943年,1949年由新华书店出版。小说以1942年冀中“五一大扫荡”前后的抗日斗争为背景,真实反映了冀中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生动展现了冀中人民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著名作家孙犁曾评价《腹地》:“一幅伟大的民族苦难图和民族苦战图”“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风习”“本书最精彩的地方还是真正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和战斗的情绪”。1986年,吕正操将军评论《腹地》:“反映冀中军民于敌寇‘五一大扫荡’之时,艰苦卓绝战斗情景,真实生动,可歌可泣,富于史料价值。”
此外,王林还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匹战马》、长篇小说《抗战日记》等经典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天津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出版了《站起来的人民》《叱咤风云》等多部作品。在55年的创作生涯中,王林共留下小说及剧本250余部。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华衡水”展中,王林与著名作家孙犁的展板相邻;衡水历史文化博览馆内,也常有游客驻足,聆听讲解员讲述他如何在危险环境中一边战斗一边创作的故事。
硝烟散去,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如今,王林出生和战斗过的大柳林村与杨各庄村,正以新的方式传承着那段岁月中最宝贵的精神——那是军民一心、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更是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家国担当。
王林的故乡大柳林村,如今正发生崭新变化。村“两委”大力推进自来水管道工程,让清洁用水流入每家每户;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即将实施1800米主街道焕新工程,改善交通条件,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
而他曾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杨各庄村,如今已发展起葡萄大棚等产业,村风淳朴、民心向上。该村编写了村史,记录了日军暴行和军民英勇抗战事迹,计划筹建村史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1984年5月,王林抱病重访杨各庄,同年7月与世长辞。如今,这片英雄的土地已然旧貌换新颜,但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每年都有各界群众来到杨各庄村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英雄,传承那段烽火岁月中凝聚的抗战精神。
王林以笔为戈、以文为旌,既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的作品与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