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零散土地,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降本增效;一个个寻常村庄,凭借“一镇一品”找到发展独特坐标;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深州大地徐徐铺展。


 魏家桥镇曹家庄村村民在收获“宽窄行”“密植化”种植的玉米后,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  张健  摄


2024年以来,深州市城投集团积极响应深州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我为深州立新功”“我为深州立新功 民生实事年”活动,情系乡村沃土,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平台等优势,紧密结合乡村差异化的自然禀赋与产业基础,创新打造出“国企+村集体”合作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激发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书写了一份关于“1+1>2”的乡村振兴生动答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州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2025年度“民生实事”事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机制+成效”激发参与积极性


10月20日,深州市城投集团和深州市魏家桥镇曹家庄村集体联合经营的1700多亩玉米迎来集中收割。广袤的田野上,玉米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穗穗金黄的玉米涌入储粮仓,最后倒入晾晒场。这幅丰收画卷背后是一套精准的现代农业“组合拳”——玉米采用“宽窄行”“密植化”种植方法,配合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高达50%,大幅节约了人工成本。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最终结出硕果——平均亩产跃升至约900公斤。


作为河北省“土地细碎化”试点村,曹家庄村不仅精耕细作口粮田,还探索出“药粮协作”新模式,盘活闲散地和轮作田种植药材,已累计带动超百名村民参与,实现人均月增收千元以上。


这样的喜人图景离不开深州市城投集团、各乡镇和村庄的共同努力。


为调动村集体和村民参与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深州市城投集团与村集体合作社达成协议,由合作社负责流转村民的土地,带地入股,城投集团提供资金保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推出“上打租1000元/亩+村集体利润分红”机制。深州市城投集团负责该项工作的经理张健介绍,这一机制,既保障了村民优先拿到地租,又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让村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村民从“旁观者”真正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东安庄乡西景明村玉米收获现场。  康晨  摄


工作推进中,深州市城投集团和各乡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与村干部、村民代表面对面沟通。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他们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策略,先期分别在曹家庄村和小李家庄村流转1600亩和近600亩土地,集中连片种植优质小麦。在统一经营管理下,规模化种植的优势迅速显现:不仅地租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科学种植更实现了省工、节水双重效益,亩均增收超过500元。实实在在的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村庄主动加入。目前,深州市城投集团已与崔家村、邵甫村、北景明村等30多个村达成合作协议,规模化种植土地2.1万亩,还拥有榆科镇占地120余亩的温室大棚园区,带动参与劳动的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年创收10万元以上,村集体与农户实现“双丰收”。


“一镇一品”打造乡村“金色名片”


深秋,在高古庄镇北梨园村的种植基地,进入包心期的白菜翠绿多汁,十多天后,这批菜将“抢鲜”出口到泰国、韩国等国家。


高古庄镇北梨园村党支部书记在种植基地内查看白菜长势。  刘娟  摄


“光白菜就种了600多亩,亩产一万斤以上,全是订单!”北梨园村党支部书记李鹏底气十足。丰收的图景远不止于此。2025年,该基地贝贝南瓜、冬瓜、萝卜等订单作物也接连丰收。尤其是700亩的贝贝南瓜已与台湾等地客商签下协议。“村集体从收益里拿出一部分,按每亩100元的标准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李鹏话锋一转,道出另一桩高兴事,“这还不算深州市城投集团已经发放的每亩1000元的地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原来一些观望的村民也主动找上门,盼着把土地流转给深州市城投集团和村集体统一经营。这一成功实践,成为深州市“一镇一品”建设的最佳注脚。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州市城投集团以打造“一镇一品”为理念,广泛开展调研,依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借助农业科技团队的专业力量,推动生产模式向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与多元化升级,绘就了“一地一策”“一业一韵”的崭新图景。


立足褐土与潮土天然优势,深州市王家井镇小李家庄村建成高产种植区,不仅实现了小麦高产,更成功选育出优质麦种。“今年咱培育的近6万斤麦种,已经销售一空,为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小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彦辉介绍。下一步,村里计划在完善育种基地的同时,探索开展农机租赁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从优种到农机的一条龙支持,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王家井镇大染庄村巧借村内养殖优势,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加工为优质有机肥,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与效益。


放眼深州,“一镇一品”的生机在田野间奔涌,魏家桥镇在打造粮食高产、灌溉节水示范区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王家井镇的高产种植、育苗基地与种养结合已初现端倪,大屯镇的沙质土壤里长出美味的花生与红薯,前磨头镇的蓝莓种植现代产业园与榆科镇的17座温室大棚,勾勒出现代农业的蓬勃图景。这些各具特色的成功实践,共同描绘着“新农村、新农人、新产业”交融的动人画卷。


多方共赢 乡村活力竞相迸发


10月21日,北梨园村的玉米田迎来丰收。62岁的西郎里村村民谢增志手法娴熟地掰下一穗穗玉米,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个月能挣3000多,关键是离家近,方便!”他一边利落地干活儿一边说。除了秋收时节帮忙收玉米,平时谢增志还在该村的贝贝南瓜种植基地和育苗大棚务工,这份稳定的工作让他不出远门就把钱挣了。


贝贝南瓜种植,从整秧、授粉到采收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也正因如此,这片基地吸引了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到此务工,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增加就业,仅仅是土地适度规模化种植释放的一项红利。统一管理后的连片农田、现代化大棚等集体资产,持续焕发出显著的综合效应。


真金白银的效益,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土地亩均收益较传统模式大幅跃升,村集体经济收入迈上新台阶,村民也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效益分红等多元渠道,实实在在共享发展成果。


越来越浓的乡情,在共同劳动中重新凝聚。在深州市城投集团与村合作社共建的平台下,村民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其乐融融,曾经疏离的邻里关系,在并肩劳作中重新升温,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人才回流,初步显现。产业的兴旺、环境的改善与“家门口”的机遇,正吸引着部分外出青年与大学生返乡发展,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深州各村正依托资源禀赋,沿着规模化、特色化的道路稳步向前。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更推进了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提振了村集体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