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吹过冀中平原,带着田野的清香,轻轻拂过饶阳县留楚镇北师钦村的抗战资料馆。有一张黑白照片静静陈列在这里,照片里的年轻女子眉眼清亮,梳着利落的短发,嘴角噙着一抹笑容。她,就是抗日英雄李一,而这张照片背后,藏着一段23岁女战士用生命写就的不屈史诗。
1918年,李一出生于北师钦村的普通农家,3岁丧父的她跟着母亲长大,11岁入学读书,15岁便下地劳作。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震碎了华北的宁静,那时的冀中平原,日军的“扫荡” 如同乌云般笼罩,烧杀抢掠的恶行让村庄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自幼便目睹了家乡在日军铁蹄下的苦难,让李一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18 岁那年,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饶阳县第六区妇救会工作,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区妇救会主任,成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女战士。
上任后的李一,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动员妇女支援前线的事业中。她带着姐妹们夜以继日做军鞋、磨米面,把热气腾腾的粮食送到战士手中;伤员转移到村里,她挨家挨户安排照顾,端汤喂药从不嫌累;为破除敌人的交通封锁,她率领妇女破路队,白天挖交通沟,深夜摸黑到几十里外的沧石路去破路,敌人的围剿计划常常因这些行动而落空;她还走村串户办起妇女识字班,一边教识字,一边讲抗日道理,六区各村受过她指导的妇女不计其数。群众表示,跟着她干革命心里亮堂,越干越有劲头。1939年民主建政时,她被群众一致推选为县参议会六区区代表,这是百姓对她最真切的信任。
1941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发动大扫荡,饶阳南部地区更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农历正月初六,两千五百余名日伪军合围六区。当时饶阳县委和县政府在耿口村开会,转移至深县北史村时被敌人包围。突围中,李一腿部中弹,鲜血浸透裤腿。妇救会组织干事要背她撤离,她坚决拒绝,要求同志尽快突围,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她拖着伤腿爬到墙根下,正拼命埋藏文件时,不幸被捕。
敌人用皮鞭、木棍抽得她遍体鳞伤,逼问她:“公粮藏在哪里?干部藏在哪里?八路军藏在哪里?”可李一始终怒视着敌人,只以痛骂回答敌人。
敌人恼羞成怒,用两辆木制大车扣住她,然后泼洒大量的煤油到大车上,并向李一下达了最后通牒:“你要是还不说,就烧死你!”李一呵呵一笑,高声喊道:“公粮你们永远都找不到,共产党、八路军更是哪儿都是,你们是杀不尽的……”
听闻这话,日寇点燃了煤油,烈火腾起的瞬间,浓烟呛得她无法呼吸,火苗舔舐着肌肤,但她始终昂首挺胸,用坚定的意志对抗敌人的残酷折磨。火光冲天,周围的敌人被烤得后退,而这位23岁的女战士,在熊熊烈焰中挺直脊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惨案发生后,六区军民将李一安葬在饶阳县五公镇沃地村,举行了庄严的追悼大会。后人在她墓旁栽种下一片长青树,称其为“李一林”,让这片青青绿意永远守护着烈士的忠魂。每年清明,来这里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带着崇敬与缅怀,在墓碑前献上鲜花,静静伫立,聆听着那段关于不屈与牺牲的故事。
如今,北师钦村建成抗战资料馆,陈列着李一的遗物、证件、历史照片及文字记载,馆长孙惠英历时14年撰写长篇纪实文学《抗日女英雄李一》,让英烈精神在史料与文字中永续传承。
“抗日女英雄,千古留芳名。满腔报国志,烈火中永生。”李一用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的不屈气节,她的精神如“李一林”般常青,在冀中平原的史册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丰碑。
见习记者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