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很多人都精心安排了出行计划。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缪国斌提醒,圆满的旅程还需健康意识和安全措施作为坚实后盾,他总结了一份健康安全“五防”指南为大家保驾护航。
一防烈日灼伤
春日温煦,容易让人低估紫外线的威力。气象数据显示,春季臭氧层较薄,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可达夏季的78%。这种“温柔的陷阱”不仅会导致晒斑、皱纹等光老化现象,还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因此,防护紫外线晒伤需分三步走。
物理遮挡是基础 宽檐帽(帽檐≥10cm)配合防晒口罩,能阻挡60%的紫外线直射。防晒衣选择UPF50+专业级产品,能有效反射紫外线,适合长期户外活动。
化学防晒要科学 外出前,至少提前20分钟涂抹防晒霜,能获得更好的防晒效果。在日照较强的天气,每2小时补涂为宜。对于敏感肌人群,推荐使用专为敏感肌设计的物理防晒霜(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钛和氧化锌),避免化学防晒剂可能引发的接触性皮炎。
晒伤急救需及时 晒伤后4小时是急救黄金期,可用冷藏水喷雾进行物理降温,配合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修复凝胶,若皮肤出现水疱或脱皮,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自制芦荟胶(新鲜芦荟去皮取汁+维生素E胶囊)也是有效的晒后修复品。
二防病从口入
在野外游玩时,饮食安全需格外重视。山区溪流看似清澈,但其中可能存在大肠杆菌超标的隐患,未处理的生水中还可能携带甲肝、霍乱等病原体。如需在溪流中取水,使用便携式净水片(能有效杀灭微生物)是个应急的好办法,注意取水点应选择上游流动水源。
在旅途中进食海鲜、肉类,应遵循“热透原则”,而凉菜、生腌制品等当地特色菜肴由于个体水土不服或食品卫生情况不掌握等原因,属于高风险食物,建议谨慎食用。
野味诱惑背后更是暗藏杀机,若误食毒蘑菇,死亡率可达10%至20%。因此,及时识别食物中毒症状有利于自救。如果出现剧烈呕吐但无腹泻,可能为金葡菌毒素中毒,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即可;如果出现腹泻伴发热腹痛,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如果出现水样便+脐周绞痛,可能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应立即服用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并尽快到医院救治。剧烈呕吐、腹泻往往会造成患者脱水,在1升纯净水中加入6茶匙糖和半茶匙盐喝下,可缓解轻度脱水。
三防毒虫侵袭
户外是昆虫和蛇的王国,防护需物理与化学手段并用。推荐一份随身携带的急救包清单:蛇药片(用于毒蛇咬伤的急救药物,不能替代专业治疗)、弹性绷带、医用镊子、酒精棉球、抗组胺药膏、驱蚊液、无菌敷料、一次性手套。
在蛇虫出没的山林中,高帮徒步鞋配合束腿裤能形成“全封闭防护层”,露营的帐篷纱网孔径需<1mm。进入草丛前,在身上(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剂,可有效驱赶蜱虫、蠓虫等,最好每4小时补用一次,以维持防护效果。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被蜱虫咬伤,千万不可蛮力拔下,以免虫体陷入皮肤造成感染,可用酒精棉球敷贴1分钟后,再用尖头镊子夹取口器完整取出,或者尽快到医院处理;如果接触了隐翅虫,别拍打,要吹落或抖落,因为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毒液释放会引起红肿、条状疱疹和灼烧感等皮肤炎症,医学上称之为隐翅虫皮炎;如果被蝎子蜇伤,近心端结扎,负压吸出毒液后敷抗组胺药膏,或者立即送医治疗。
蛇虫出没具有一定规律,清晨和黄昏是蜱虫活跃的时段;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而毒蛇出没的地点为岩石缝隙、落叶堆积处,如不幸被蛇咬伤,急救需抓住“4小时黄金期”,越早注射抗蛇毒血清越好。
四防关节损伤
山地徒步、亲子嬉戏时,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损伤时有发生。踝关节内翻损伤多因下山时重心不稳或落地不稳导致;膝关节半月板在突然转向、急停变向时易受冲击。所以,建议出行选择高帮徒步鞋,其较好的减震作用能够提供踝关节支撑,登山还可使用登山杖以减轻膝关节压力。
在户外发生关节意外损伤时,应急处置的步骤如下:
休息 立即停止活动,使用拐杖或粗壮树枝等拐杖替代物避免患肢承重,拐杖高度以腋下到地面距离减5cm为宜。
冰敷 用毛巾包裹冰袋持续冰敷患处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可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但注意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加压 采用弹性绷带“8”字包扎法,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压力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加压的目的是限制肿胀,提供关节稳定性。
抬高 将患肢抬高(可使用衣服或毯子等辅助)至心脏水平以上20cm,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发生关节损伤后12小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并减轻炎症反应。若肿胀持续加重、皮肤发亮紧绷,或活动受限超过48小时,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或韧带撕裂,建议就医明确诊断。出现瘀斑或异常活动感(如关节松动),提示可能骨折,需固定患肢并送医。
五防意外踩踏
人群密集处往往暗藏致命风险。当空间密度超过4人/㎡时,推挤力呈指数级增长;达到6人/㎡时,人体胸廓受压超过临界值,可能导致窒息或肋骨骨折。历史教训显示,80%的踩踏事件发生在活动开场或散场前30分钟,此时人流集中、秩序混乱。
科学评估危险因素,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关键。当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要有警惕性,先定位安全出口的所在位置,了解最近的逃生路线。人流速度突然变化,推挤力增大时,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呼吸保护姿势 双手握拳置于胸前,肘部支撑形成空间。
逃生“三点支撑法” 双手握拳护太阳穴,肘部与膝盖形成三角保护区,采用“胎儿姿势”蜷缩身体可减少受压面积。逃生移动策略要逆人流45度角侧移,靠近边缘“之”字形前进。不慎摔倒,应蜷身护颈。
虽然踩踏意外事件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就有致命危险,所以,当节日出游要去景点、游乐园等人员密集场所时,还需提高安全自保意识。同时,建议穿着方便行走和奔跑的鞋子,并携带急救包、哨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无论去往何处,都建议给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制作“健康应急卡”,记录个人病史、过敏信息及紧急联系人等,以便家人走散后能及时获得帮助。
编辑:刘燕
来源:北京日报原标题:“五一”出游别忘做好“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