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物竞发。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到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衡水市一个个工程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背后都离不开我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上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我市持续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痛点、难点,全力打造“易办事、快办事、好办事”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赋能 智慧审批开启便捷之门
近日,走进位于我市滨湖新区的融创(河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种先生正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工审系统”)。“以前申报项目,各种表格、材料让人眼花缭乱,现在可方便多了!”种先生感慨道。
种先生负责的项目在申报时,系统的线上情景式智能填报引导功能发挥了大作用。按照系统提示一步步操作,申报信息准确无误地录入。不仅如此,智能预审功能还能快速检查申报材料是否齐全,有问题及时提醒修改。“这就像有个贴心的小助手在身边,帮我节省了大量时间。”种先生说。
我市将系统集成作为改革突破口,全力打造智慧审批平台。依据住建部工审系统 3.0 标准,完成系统优化升级,实现与多个重要系统的对接,提升了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在系统功能上,优化申报界面和表单,新增多项智能服务功能,用数字赋能助力行政审批提质增效。
同时,我市创新一体化审批体验。设立“水电气热网”联合报装综合服务专区,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办理时间大幅缩短。目前,通过工审系统办理市政公用设施报装接入事项已超 1500 件。此外,构建全程电子化审批生态,实现 “一网通办”,全面应用电子技术,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上办理,非涉密项目无需纸质材料,还优化了施工许可办理模式,极大地方便了企业。
流程再造 极简审批加速项目落地
“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等多项审批事项一次性全部完成,仅用了15天!”河北卫讯鼎实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彦兵直言这速度超乎想象。在我市冀州区,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等多个审批事项实现一次性集中发放,让项目早一天拿证、早一天开工。
我市围绕减环节、压时限、提效率,实施系统性改革。优化审批模式,整合服务事项,简化报建手续。制定多项规范性文件,明确并联审批责任制,推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模式,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在精简审批环节方面,我市结合实际,三次调整工程建设项目事项清单。通过“减、放、并、转、调”,将审批全流程合并为三个阶段。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社会投资备案类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的审批用时大幅压缩,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
为提升审批效能,我市在“标准地 + 承诺制”改革基础上,创新再造审批流程,实现社会投资项目取得施工许可“一站通办”。改革以来,全市已有63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平均缩短 70 天,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投资建设。
服务创新 贴心审批温暖企业心坎
衡水市第十六中学建设项目是今年该市新改扩建的5所义务教育学校之一。该项目负责人邸程对我市正在实施的“高效开工一件事”改革赞不绝口:“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同时,还办妥了消防设计审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安全监督审批等业务,服务效率太高了。”
审批流程做“减法”,项目服务做“加法”。我市推出的“高效开工一件事”集成服务,将15项业务纳入其中,实现多事项一次申请、同步办结。审批时间大幅缩短,部分材料通过数据共享获取,无需企业提供。2024年,全市“零跑办”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比例达到 88%。
此外,我市完善区域评估运用体系,政府买单开展区域评估,企业可共享评估成果,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建立政企互动服务机制,邀请“政务服务体验官”为政务服务“把脉问诊”,为企业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感受到贴心的服务。
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服务创新,我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