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城关不住 奋进长歌势若虹


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全义


春潮涌动之际,衡水日新月异。回望过去一周,从项目工地的机器轰鸣到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从城市更新的宜居宜业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全市上下踔厉奋发干事创业的蓬勃精神。


3月31日,市委书记吴晓华主持召开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衡水工作新局面。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连日来,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迅速启动部署、认真谋划安排、周密组织实施,推进学习教育扎实有序开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月31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投资上项目,为衡水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提供有力支撑。在衡水大地,一个个重点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雄商高铁衡水枢纽站前二标项目箱梁架设完成,这座连接雄安新区的“钢铁动脉”正加速成型;国能衡水安平孙遥城150兆瓦风电项目,正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29万吨;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12个项目拿下2.03亿特别国债,企业铆足了劲搞升级,高端、智能、绿色成为转型关键词……我们以“项目建设突破年”为主战场,805.9亿总投资注入222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产业升级、民生保障、新能源开发三大领域齐头并进。1至2月份,22个省重点新开工项目,20个已破土动工,90.9%的开工率在全省拔头筹!数据背后,是政府抓项目的狠劲,是企业抢机遇的拼劲,更是城市向上突围的韧劲。


当沃野披上绿装,湖城大地正上演现代农业“蝶变记”。桃城区郑家河沿镇的智能喷灌机化身“田间管家”,节水50%还能精准控量;冀州区码头李镇通过河渠连通整治、智能喷灌推广,90%农田实现地表水灌溉,预计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20万立方米;冀州机械化育苗育出丰收“好苗头”,3000亩秧苗10天育成,让春耕开启“加速度”;枣强农技专家“云端+地头”双轨教学,万名农户学上“科技种田经”。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市428公里“田间动脉”和82公里主干河道同步升级,水利工程正从“大动脉”延伸到“神经末梢”。智慧农业与水网建设协同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民生答卷彰显为民初心。随着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新政落地,最高百万贷款额度的政策红利切实缓解了新市民住房压力;故城县构建县乡村三级中医药网,去年全县基层中医诊疗量达26.8万人次,“云端抓药+中药外卖”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全市29家创业基地孵化出4942个“老板”,带动就业超7000人;枣强全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以“暖新驿站”为依托,提供多元化暖心服务。从“住有所居”到“病有所医”,从“弱有所扶”到“劳有所得”,我市持续以精准施策回应群众期待。


时序流转,又逢清明。4月3日,来自全市的700余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齐聚衡水市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间重温入党、入团、入队誓词,以铿锵誓言告慰英烈忠魂;在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前来缅怀的群众,在第二代守墓人王志杰的带领下,向烈士墓默哀献花、表达敬意……在这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日子里,我市社会各界群众怀着崇敬之情,纷纷前往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等地开展祭扫活动。人们通过敬献花篮、默哀致敬、擦拭墓碑等方式,重温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春风为笔,时光为墨。从滏阳河畔“花事又起”的网红杜梨树,到衡水湖樱花岛的浪漫花海,湖城大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繁花似锦的盛景里,我们聆听着城市向春而生的蓬勃心跳,一幅诗意栖居与产业活力交相辉映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衡水,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