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的扩大,这项国家法定数字货币正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但近期多地频发以"数字人民币"为幌子的新型诈骗案件,沧州银行衡水景县支行通过剖析真实案例,为您揭示诈骗套路,助您筑牢资金安全防线。
真实案例:三天连环骗局击穿心理防线
2023年5月,杭州市民王女士接到自称"央行数字人民币推广中心"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其身份证号、银行卡等隐私信息,以"开通钱包可领500元消费券"为诱饵,引导其下载仿冒数字人民币APP。在完成所谓"实名认证"过程中,王女士被诱导输入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最终账户内12万元被分批转走。
经警方调查,该团伙通过"信息精准投喂—伪造官方场景—制造时间压迫"的三段式攻击:1.利用非法购买的公民信息建立信任;2.搭建高仿APP及伪造红头文件;3.以"名额即将截止"等话术催促进程。
诈骗手法全解析:披着"国家战略"外衣的五大陷阱
结合近半年处理的87起报案,诈骗分子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陷阱1:APP钓鱼攻击。通过短信链接、社交群传播伪装成数字人民币的恶意程序,界面与官方钱包高度相似,实则植入木马病毒。某案例显示,受害者安装后72小时内通讯录全部联系人收到诈骗短信。
陷阱2:假借政府补贴名义。冒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消费补贴""疫情补助"等名义诱导开通数字钱包。江苏曾破获团伙伪造"商务部数字人民币专项补贴"网页,3天内骗取230万元。
陷阱3:冒充银行升级服务。发送"数字人民币账户需升级认证"等虚假通知,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诈骗话术专业度极高,甚至能说出受害者近期交易记录。
陷阱4:虚假投资理财平台。搭建虚假交易平台,宣称"利用数字人民币跨境套利""央行背书高收益理财",浙江某平台卷款跑路前吸纳资金超5000万元。
陷阱5:洗钱犯罪新通道。要求受害者开通数字钱包接收"合法资金",实则利用其账户转移赃款。上海某大学生因出借数字人民币账户涉嫌洗钱被刑事调查。
银行专家支招:三查三不原则护安全
作为银行从业者,建议公众牢记以下防护要点:
1.查官方渠道。数字人民币官方APP仅能通过应用商店"数字人民币(试点版)"下载;银行工作人员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密码、验证码;遇可疑信息可拨打银行官方热线核实。
2.查交易逻辑。政府补贴发放无需提供银行卡密码;数字人民币转账为可控匿名,不存在"解冻账户"等操作;警惕要求屏幕共享、远程操控手机的"客服"。
3.查资金流向。设置单笔交易限额,开启短信提醒;定期检查钱包子账户权限;发现异常立即拨打110或通过APP一键挂失。
"三不"铁律。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短信验证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里程碑,但任何新生事物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沧州银行衡水景县支行再次提醒广大群众:真正的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其运营体系具有严格安全保障,凡涉及资金操作务必通过银行网点、官方APP等正规渠道。让我们携手构筑反诈防线,共同守护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安全。
通讯员: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