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起照片。(资料图)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供图


伯父刘东起14岁参加革命,曾在河北省安平县大队给王东沧大队长、张根生政委当警卫员,后参加八路军和解放军,历任64军团长、师长、副军长、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等职,正军职离休,在京居住。


伯父刘东起已享期颐之年,百岁寿者,是安平县大队唯一健在的老人。我每次见到伯父除了对他崇敬之外,都想把他战斗的一生记录下来。由于伯父不让宣扬自己,我只得与伯母及家乡老人询问了解,查看有关党史资料,最后将我所了解的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用鲁拙之笔记录下来,以激励后人。


伯父刘东起,1923年出生于安平县南王庄镇五新村,五新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郭店、刘店、王店、何店、北角。伯父出生在刘店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刘家当时在村里是大户人家,靠勤劳的双手致富,除种地外,还开了一个砟子店,用马车从石门(今石家庄)拉煤回家出售。伯父7岁上小学,他从小就勤学好问、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他跟随父辈拉煤做生意,见过不少世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疯狂进攻,占领了大片国土,并在安平县立起数座岗楼。距刘店1公里远的角邱就有一座岗楼,有日军一个班驻守,经常到各村进行烧杀抢掠,百姓恨之入骨。


1937年秋冬之际,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老百姓,王东沧成立了安平县大队,并到角邱一带秘密开展工作。伯父知道后,立即找到王东沧要求参加队伍,王东沧看他年龄小,不同意。他就软磨硬泡,将王东沧拉到自己家中,当着父母的面,恳求加入。伯父兄弟姐妹三人,男孩就他一人,祖父母深明大义,当着王东沧的面说:“你们把他带走吧,多打几个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王东沧很受感动,最后同意了伯父的要求。伯父还将刘店的家设为县大队秘密工作联络站。


伯父家房屋较多,两进院,有北房、东西厢房,外院还有大门和配房。为配合县大队开展工作,还在北房挖有地道。有一次,县大队政委张根生和一名队员到刘店来,准备联络附近几个村的抗日干部秘密开会,角邱岗楼里的日军听到风声,十几个日伪军直奔刘店村。伯父知道后,马上将张根生等人藏在地道内,自己顾不上穿鞋,赤脚跑到村外,声东击西鸣枪将敌人引开。由于没穿鞋,又跑了几公里路,脚上都扎满了蒺藜。由于他的机智勇敢,保护了县大队干部和刘店村的老百姓,受到群众和县大队的称赞。


那几年,每逢王东沧、张根生及县大队队员到刘店一带活动,祖父母都负责吃住,祖母裹着小脚到村口放哨,王东沧、张根生都把刘店当成了自己的家。解放后,张根生当了广东省委书记、吉林省委书记后还几次来刘店看望祖父母。


1943年3月,根据安平县委指示,决定除掉角邱岗楼的日军。角邱岗楼有三层高,四周有6米宽、6米深的封锁沟,出入口有吊桥,防守较严,如若从外面进攻,没有大炮很难攻克。县大队经研究,决定先智取、后进攻。随即安排两名队员,在维持会的帮助下,成功策反了翻译官张恩淼。商定在3月6日傍晚,趁日军吃饭时展开攻击。6日下午,王东沧、张根生、伯父和部分队员,在伯父家集合,研究进攻方案,做好战前准备。傍晚,队员们秘密潜伏在岗楼附近,当听到约定的信号手榴弹爆炸后,吊桥也放了下来,王东沧指挥队员们向岗楼猛攻,将岗楼里的鬼子一举歼灭。然后将缴获的武器弹药抬到伯父家清点。这次战斗,共缴获日本歪把子机枪1挺、小炮1门、步枪10支、手榴弹100多颗、子弹数千发、电话机和电台各1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胜利的信心。


伯父在安平县大队几年时间,跟随王东沧、张根生等县大队干部,在滹沱河两岸及安平县各村镇开展对敌斗争,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特别是烧毁日军在滹沱河上修建的辛营大桥。伯父积极参加,会同敌工队员们一起制作土造定时燃烧弹,敌工队员烧桥时,伯父在张根生政委的指挥下,负责火力封锁敌人的桥头碉堡,并顺利完成任务。


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了疯狂的铁壁合围大扫荡。王东沧等40多名县大队队员,被敌人包围在小张庄村。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王东沧组织队员兵分两路,一路由姓辛的指导员组织一部分队员向东突围,王东沧和伯父带领一部分队员向西突围。突围成功后,王东沧即刻把20余名队员就地疏散。伯父到大子文村一带,隐藏在抗日堡垒户家中。为营救没有突围的同志,王东沧又返回村内,组织队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打死日伪军100多人,王东沧也不幸壮烈牺牲。第二天,伯父听到这一噩耗,悲痛交加,为了给王东沧和牺牲的战友们报仇,为了消灭日寇,他几经周折找到了政委张根生,并一同加入了八路军,跟随大部队作战。


作者:刘晓典

来源:安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