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家门口能打工,也能照顾孩子,很方便。”近日,在衡水市冀州区农光互补示范园工作的农民苏凤珍这样说道。冀州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3100余亩,为农光互补复合项目,在不改变土地农用性质前提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1.6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18万吨。
冀州区农光互补示范园一角。王鹏 摄
该示范园工作人员称,园区里像苏凤珍这样情况的务工人员还有很多,全部建成后,可直接带动周边村约200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难题。
该示范园探索尝试“光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坚持“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将光伏发电与生态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其中,“板下种植”高效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研究推广节水种植,探索推广百亩灵芝菌类示范棚和射干、白株、防风等500亩中药材示范种植,逐渐形成功能农业、牧养结合、生态养殖及中草药种植四大产业。
作者:崔志平 王鹏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