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


“冀中抗日战鼓响,报子营出了个李大娘。李大娘,热心肠,爱护八路声名扬。她对伤员胜亲人,伤员把她当亲娘。养好伤,返战场,冲锋杀敌添力量……”



虽然时间已跨过七十多个年头,但在冀中大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颂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护理伤员的歌谣,更诠释了艰难的抗战时期党群和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歌谣中的李大娘就是衡水市安平县报子营村的李杏阁,她还拥有一个让人倍感亲切的称号——冀中子弟兵的母亲。


李杏阁,是一位普通的农妇,更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一员,在她朴素的认识里,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老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让老百姓有吃有喝、过上好日子。怀着这种信念,抗战时期,李杏阁坚定地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在家办起了地下医院,用体弱的身躯当起了抗战党员干部和八路军战士的“靠山”,先后救护重伤病员七十三人。



一个“命不济”的少年:因重病被卖寻了个“棺材主”


在李杏阁的孙子刘玉军看来,奶奶的前半生是“命不济”的。李杏阁于1910年生于保定市安国的流昌村,家里很穷,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2岁时,她就学会了纺线织布贴补家用。


李杏阁15岁那年,突然得了重病,两年也没治好。爹娘怕她死后无钱打棺材掩埋,就想法给她寻个“棺材主”。17岁那年,李杏阁被爹娘20块钱卖给了安平县报子营村大她13岁的单身汉刘三元。


李杏阁的病逐渐好起来,还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一家人靠刘三元烧砖手艺为生,虽然贫苦,但日子还算凑合,感觉已经改命的李杏阁也沉浸在幸福中。在旧社会,苦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不幸又降临在李杏阁身上,当她生下第三个孩子没几年,丈夫因过度操劳患病,不久便离世。她一个弱女子,带着三个孩子,无依无靠,就卖烧饼、麻糖维持生活。不管怎么日夜奔波,还是难以糊口,最难时,连糠咽菜也吃不上。最后,李杏阁不得不拉着孩子四处要饭讨生。母子四人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尝尽了世间的疾苦。


一个有信念的农妇:坚信共产党、八路军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自打共产党的队伍八路军来了报子营村,奶奶才算真正改了命。”刘玉军这样说。自此,李杏阁也开始了光荣的后半生。


刘玉军在讲述奶奶的故事。


1938年左右,报子营村来了共产党的队伍八路军,八路军一进村,就对人十分热情,说话也和蔼可亲,买东西公平交易,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主动帮乡亲们下田种地,担水扫院子……八路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冀中军区司令部和冀中行署机关的领导干部还经常到李杏阁家问寒问暖,帮助她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这些,李杏阁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她觉得共产党、八路军打鬼子不怕牺牲,真正对老百姓好,坚信共产党能赶走日寇,能带领老百姓吃上喝上,过上好日子。


李杏阁很快忘记了自己的不幸,精神饱满地加入了妇救会,和妇女们一起站岗放哨,开会作宣传、纺线织布,通宵不眠做军鞋,参加支前工作,帮抗属干活,部队出发前,她还主动烧火做饭,让战士吃饱吃好,部队胜利归来时,她跑出村外很远很远迎接亲人,亲手为战士们拂去身上的征尘……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爱注入到抗战事业上,成为一位积极拥军支援前线的模范。


刘玉军展示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纪念章。


一位伟大的母亲:冒险救护重伤病员七十三人


1942年上半年,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残酷“大扫荡”,敌伪天天包围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冀中抗日根据地环境骤然恶劣,群众参与抗日活动时刻面临生死考验,即便这样,李杏阁支持抗日,支持共产党、八路军的信念都没有丝毫退减,她又毅然承担起救护伤病员的艰巨任务。



1942年冬的一个深夜,村长敲开李杏阁家的门,抬进来一名重伤员,从头到脚有十二三处伤,血和棉衣冻在一起,人已经快不行了。李杏阁双膝跪在伤员身边,小心地脱去血衣,用棉花蘸着开水轻轻地擦拭伤口和血迹,包裹好,最后把盖在儿子身上的棉被撤下给他盖好。


村长透露伤员叫刘建国,是冀中五区小队战士,在西侯疃村与敌人战斗负了重伤。“交给我吧,有我就有他。”李杏阁坚毅地说。就是这句承诺,李杏阁一做就是两年,刘建国是她救护的第一位伤员,也是照顾时间最长的。


李杏阁怕刘建国冷,就生起一盆炭火,她坐在他身旁,一会儿听听呼吸,一会儿摸摸胸口,不知不觉天大亮了。刘建国清醒后,李杏阁又赶紧端过一碗粥,用勺子喂。因伤,刘建国一张嘴就疼得浑身打颤,李杏阁就拿苇子杆当吸管,让他用来喝饭。刘建国大小便不能自理,李杏阁用簸箕,挖了洞,边上用棉花和布包起来,做成便盆,给他接屎尿……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刘建国的伤也慢慢好起来。


刘玉军说:“当刘建国能坐了,吃饭时,奶奶喂饭,姑姑刘敬彩就用身体当他的靠垫。那时姑姑才十二三岁,劲头小,一顿饭下来,腿脚都被压麻了。”


伤好后,刘建国因残疾离开部队,回村任村干部。他永远忘不了李杏阁的救命之恩,改口管李杏阁叫“娘”。1964年12月,63岁的李杏阁逝世时,他戴重孝为“娘”送行。


反扫荡斗争在继续,越来越多的伤员被送到李杏阁家,军队医护人员也入住她家,她又在家挖了几个地洞,地下医院也正式办了起来。李杏阁一会儿帮伤员擦洗屎尿,一会洗绷带,一会烧水做饭……终日忙个不停。为减轻伤员长期卧床的痛苦,她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棉絮垫到伤员身子下边。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换来鸡蛋,给伤员吃;上级配发的粮食少了,她就杀掉两只老母鸡给伤员补身体;李杏阁从不占伤员一粒粮食的便宜,有时没吃的就打发儿女去讨饭……



“子弟兵就是我的孩子,豁出这条命也要保护他们。”救护伤病员,李杏阁时刻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有一次掩护工作刚完毕,两个鬼子就闯进院子,叽哩哇啦乱叫,进屋乱翻。鬼子闻到药味,就拽着李杏阁逼问八路的下落。李杏阁临危不惧,摇头说没有。鬼子被激怒,用枪托砸她,李杏阁面不改色仍说没有。丧心病狂的鬼子抬起刺刀向李杏阁胸口刺去,她身子一歪,刺到肩上,献血染红了衣服,李杏阁忍着剧痛不屈服。危急关头,鬼子的集合号响了,李杏阁才幸免于难。


伤员们在李杏阁家,有的住几个星期,有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据了解,抗战时期,李杏阁共救护73名重伤病员,轻伤员那就更多了。


被救护的战士拉着李杏阁的手说:“你真比俺亲娘还要亲呀!”李杏阁却说:“孩子,我累点不算啥,只要你们得救了,咱老百姓才有指望。”


李杏阁因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突出贡献,1944年11月,被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同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她参加了晋察冀边去群英会。解放后,李杏阁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她是冀中抗日根据地堡垒户的优秀代表。


通讯员 李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