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衡水市枣强中学学生王心怡被北大录取,随后她的一篇《感谢贫穷》火遍网络,从官方到民间几乎一致肯定了她的逆境自强精神。前些天,衡水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张锡峰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引发的震动更广泛、更激烈,尤其是他半真半假的一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城里的‘大白菜’”,引发广泛争议,初期的吐槽甚至超过了点赞。争论现在基本落潮,更有发言权的衡水本地媒体人也要说几句了。


特殊节点和特殊平台让一个学生陷入被动 


从本质上讲,张锡峰的演讲和王心怡的作文,在精神上都是困境中想要逆袭,寒门也要出贵子。差异仅仅在于,王心怡先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成功逆袭之后作文被上网;张锡峰是在还没进考场“乾坤未定”的情况下就被推出,无法证明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时的他直接登台演讲,就很容易被质疑。许多人认定他狂妄自大,有人说他的理想太急功近利咄咄逼人,有人说他是《红与黑》小说里的于连。及至走出考场,又有人猛扒他并非真的出身寒门……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他尚无法证明自己真有“拱”的力量和“资格”。


如果他真的也成功逆袭,拿到著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他的演说视频再被放出时,仿佛土猪获准进城随便“拱大白菜”了,吐槽的大部分人也就闭嘴了。


还有一个是,特殊平台害了他。因为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是竞争性演讲,需要露出锋芒,所以总是高大上的演说词无从博眼球,需要放低身段才能集中火力,于是就有了土猪拱白菜的刺激式比喻。如果让张锡峰在高考作文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肯定是高大上的,绝对不会有“土猪拱白菜”的低级理想流露。他高一时在衡中的演说,则是“人生值得,未来可期”。


事实上,张锡峰坦露的低级理想并非没有现实基础。一个农村少年,立志要在衡水中学的出口对接大城市高校的绿色通道,进入名校的同时还将跨越城乡沟壑。他讲述的寒门出贵子的艰难,也的确触目惊心地存在。如今虽然高校招生对西部及边远地区政策有所倾斜,但名校来自农村的优秀学子比例仍在显著减少,寒门出贵子越来越罕见。张锡峰要通过衡水中学这个较高的平台,实现进入大城市高校的愿望,的确无可非议。这样的低级理想,虽然低级,但比广泛共鸣的“躺平”又不知积极、高尚多少倍。


问题恰恰在于,一个学生即将参加高考,竟然在电视媒体公然披露“我们是改命”,这就和人们期待未来大学生应有的高尚理想相距太远,许多网友非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比他的价值理想,用高级正能量衡量他,他就百口莫辩。话说安徽卫视的策划也太奇葩,号称“超级演说家”,却以“青春”的名义把一个高三学生的励志,跟整容失败的女生的烦恼、单亲妈妈对女儿的压抑等等生活问题放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博眼球,赚流量,又疏于把关,是极不负责的做法,最后恰恰是“害”了张锡峰这个前程远大的衡中优秀学子。

 

对张锡峰质疑同时也在质疑“衡中模式”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一个衡中学生引发如此网络震荡,其实跟他本人关系不大,关系大的是他的背景:高考太霸气的衡水中学。


如实说,衡中学生并非都是农家子弟,与衡水中学关联的衡水一中大量学子就来自大中城市,张锡峰只是衡中学子之一,不能代表所有衡中学子说话。但他的演讲中,动不动以衡中辩护人的角色教训“那些无故诋毁我们的人”,这显然激怒了一些对“衡中模式”有成见的网友,于是他的演讲也就被放到了“公众手术台”上被解剖了。特别是他“土猪拱大白菜”的比喻,招致更多反感,也就被上纲上线随意引申了。


很多理智的评论者看清楚了,攻击衡中根本在头疼医脚,很多人是情绪性发泄,恼火又无奈。


对“衡中模式”的争议已有多年,一个奇怪现象是,“衡中模式”一边被诟病一边被仿效。多地反对封闭式管理,却比衡中封闭更严厉;阻拦衡中掐尖,又力所能及地自己到处掐尖。现在,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制止掐尖行为,但这并未对衡中构成多大损失,因为衡中的崛起本来就不是靠掐尖,而是靠率先封闭式管理的教育教学改革“助”其实现的。起初,是办学出了成绩,名声在外,外地优秀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在这里考上名校更有保证,也就自动找上门来,然后衡中才有意识向各地优秀学生伸出橄榄枝。衡中越办越红火,几乎成了特优学生的清华北大直通车,这让许多高中学校望尘莫及,又无可奈何,所以难免“群起而攻之”。


这次张锡峰的演讲又成了他们的“新把柄”,上纲上线,大有要把衡中搞臭之势。当然了,“土猪”被“碰瓷儿”其实也没啥实效。因为本质上,“衡中模式”就是当今最适应高考制度的高中教育模式,只要高考制度不彻底改革,衡中就会继续独领风骚。想挤进衡中的学生照样挤,甚至那些抨击衡中的网友,若有可能也一样会削尖脑袋把孩子送进衡中系学校。他们的现实考量,比起张锡峰在电视上讲述的低级理想也高尚不了哪儿去。


学子进城或许“拱外卖” 职业教育应加强


在这次演讲冲击波中,许多网友也在借一个衡中学子的言论借题发挥,聚焦中国教育体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他们还惦记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没有完美答案。


也许,教育体制这个词儿太大,有些不着边际,但如果从现实出发,降低标准,做点现实调整,解决众多农村学子的出路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结构能优化的。很多留言都提到了农村学生进城读大学后就业的艰难。有人说全国有7多万硕士、21万本科毕业生在送外卖,有人说这是造谣。真实情况,也许在夸大和造谣之间,那就是很多农村进城的大学生毕业后压力山大,只能留在城里灵活就业,浪费教育成果。这时候,农村学子即使能依靠高考进城“拱白菜”,也只限于几十所名校,一般院校毕业后也就真没什么“白菜”让“拱”了。


面对这个严峻局面怎么办?对策就是大力发展职业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有多条路可通向成功。一个正常的教育结构,本应该是职业教育占多数。当中国经济全面膨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时,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对蓝领人才需求量最大,却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瓶颈。经常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不得已到企业就业,并无出色表现,还觉得屈才,成为职场“过客”;许多职教中专生,学历虽不高,但是安心专心,反而比普通本科生更优秀。但是这时候,企业仍然希望有更多的高职学生到来,支撑企业发展。现实情况是,高职教育情况堪忧。首先是高职教育受歧视,招生时被降低门槛,给人造成差学生才上高职的印象;其次,助学贷款、生活补贴等低于普通高校;还有就是全社会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人才多方面发展的巨大空间,还停留在上大学就是学金融、考公务员的狭窄而传统的选项上。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国工匠”精神被架空,无从落到实地。在这点上,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高职教育或者更普遍的职业教育更发达、更被崇尚,中国的高职教育应该借鉴。


如果高职院校也被尊重,更多的高中生就有更多的升学选择,广大农村学生也可以通过高职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也不必雄心勃勃到大城市“拱白菜”或者送外卖了。王心怡高分去了北大中文系,如今又参军了,她的能文能武个案很不具普遍性。她要感谢贫穷,贫穷也真没什么好感谢的。当中国扶贫攻坚战初步胜利的时候,贫穷不再值得感谢,自强也并非贫穷才可以激励出来。如果很多农村学生能有尊严地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并成才,也就不必设定那么高的目标,不必非要上大城市的名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并驾齐驱,“大国工匠”精神,也就有了依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就有了坚实基础和突破力量。那时候,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就不会因为中学生的逆袭意志而火遍网络了。


作者: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