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衡水段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处,为孔孟泽被之乡,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英贤辈出地,文化大熔炉。有儒学深厚、儒业出众的孔孟传人,有兴利除弊、拯救苍生的朝廷重臣,有抗击外来入侵、矢志报国的民族英雄,有文采斐然、著述颇丰的诗人文学家,有不懈追求科学和艺术的风范大师……思想大家、科技学者、文史巨匠、帝王将相不绝于史。特别是以高欢为代表的高氏家族和封懿为代表的封氏家族,他们或封侯拜相称帝建制,或以文治武功青史留名,影响了华夏历史进程。2000年正统思想集大成的董仲舒更是鸿儒至尊,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一代宗儒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人,汉景帝时为博士,任江都相、胶西相,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学思想,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而使儒家学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家之言一跃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伦理的理论基础,并一直影响中国2000多年。董仲舒的理论建树遍及哲学、政治、法制、伦理、经济、教育、文学、历史、军事、民族等各个方面,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堪称中国传统政治的总设计师。他的著作很多,《汉书》本传说;关于论文、文告“仲舒所著百二十三篇”;关于《春秋》十余万言;《春秋繁露》八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等等。但传世著作只有《春秋繁露》,其生平记载于《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董仲舒传》。


高肃与《兰陵王入阵曲》



高肃(?-573年),字长恭,又名孝瓘,北齐时渤海蓨县(今景县)人,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大将,武艺高强,屡建战功。因封疆兰陵,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英俊,为震慑敌人,每次上阵都戴上恐怖面具,敌人莫不畏惧。其堂弟后主高纬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赐毒酒杀害了这位名将。兰陵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兰陵王入阵曲》,此舞曲浑厚古朴、悠扬动听,在唐朝时传人日本,至今仍为日本庙堂和皇家庆典音乐,在我国则早已失传。1986年,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


隋朝开国宰相高熲



高熲(541年-607年),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蓨县(今景县)人,隋代开国宰相。历任相府司录、相府司马、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元帅长史,功封柱国、齐国公。他才略盖世,将兵征战,屡出奇谋致胜于敌;治国安民,统揽万机于朝堂,可谓一生忠介,勤于国事。为相近二十年,被史家称为隋代第一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后因直言被隋炀帝杀害。


北朝礼学大家熊安生


熊安生(497年?-578年),字植之,长乐阜城(今阜城县内东部乡镇)人,后举家迁居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他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经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四个朝代,卒于北周宣政元年。他是北朝著名的儒学家、经学家,南北朝时期“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事迹被二十四史中的《周书》《北史》收录。


熊安生博学多识,门生众多,是南北朝时期有名望的学者,马荣伯、张黑奴、窦士荣、孔笼、刘焯、刘炫等都是他的学生。他和同期的宗道晖、张晖、纪显敬、徐遵明等,被尊为礼学祖师。熊安生勤于笔耕,著述丰厚,有《周礼义疏》二十卷、《礼记义疏》三十卷、《孝经义疏》一卷。后人所著有关礼记的书籍,多参考熊安生之作。二十四史中曾有评述,大意为:后之能通《礼记》者多为安生的门人。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今故城县双冢屯村)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是万年县颇有权势的官员。后隋朝覆灭,李渊称帝,孙伏伽降顺大唐王朝,积极为唐王朝出谋划策,被提升为治书侍御史,职司评议狱案得失。他敢于上疏进谏,不断指陈时政,评说得失,多为李渊采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被任为大理寺副长官——少卿。后调任民部副长官——侍郎。贞观十四年,被提升为大理寺长官——寺卿。数年后,出为陕州(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即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于武城家中。


唐朝名相苗神客


苗神客(?-690年),沧州东光县(今阜城县码头镇)人,唐朝高宗、武则天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进士及第,官至著作郎、宏文馆学士、上柱国,封济南县开国男,曾是武则天为了谋取李唐天下、实行“武周革命”而组建的带有“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北门学士”核心成员,期间参与了天后武则天许多重要中枢机要政事的决策、敕令奏议的起草,以及《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一大批书籍的撰写。作为当时的知名学者,苗神客还为许多当时去世的文臣武将撰写了碑文与墓志铭,传流于世的有《乙速孤神庆碑》与《薛仁贵碑》。


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1年-765年),字达夫、仲武,唐德州蓨县(今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他在最不得意的前半生中,留下了100多首优秀诗作。天宝十二年(753年)从军,三次出塞,写下了40多首边塞诗,雄浑厚朴,悲壮苍凉,风格与岑参相似,世人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代表。历官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终于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卒后,唐代宗追封其为礼部尚书,谥曰“忠”。《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留世有《高常侍集》二十卷、《中兴间气集》二卷。


北宋名相刘挚



刘挚(1030年-1098年),字莘老,永静东光(今阜城县码头镇西刘庄)人。嘉佑四年中进士甲科,任冀州南宫县令,能力出众,政绩卓越。自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屡遭贬谪,绍兴四年(1097年)被流放新州,不久含冤而死。刘挚一生刚直不阿,正气森严,忠贞爱国。宋哲宗死后,韩忠彦为右丞相,为刘挚翻案,并给予“忠肃”称号,后被追赠为“元佑忠贤”。刘挚平生酷爱学习,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他撰写的《忠肃集》被后人广为流传。


明朝著名文学家马中锡


马中锡(1446年-1512年),字天禄,号东田,故城县夏庄镇东马庄村人,明代著名的官吏、文学家。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第一,第二年中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历迁兵部侍郎。宪宗、武宗时,多次弹劾贵戚宦官,被刘瑾逮捕入狱,械送辽东。刘瑾伏诛后,起为大同巡抚。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爆发刘六、刘七兄弟领导的起义,马中锡以右都御史、提督军务前往镇压。因其主张对义军进行招抚,并曾亲往刘营劝降,起义军至故城,戒“毋犯马中锡家”,谤遂大起,朝廷以“纵贼”罪,逮捕入狱,瘐死狱中。生平有文名,著有《中山狼传》《东田集》。


南京刑部尚书戈瑄


戈瑄(1448年-1519年),字良玉,别号蓚溪,河间景州(今阜城县码头镇戈家坟)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及第,出任河南嵩县知县。后累升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四川按察司兵备副使、山东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正德二年(1507年),出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改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南京都御史掌院事。正德九年(1514年),出任南京刑部尚书。正德十年(1515年),上书致仕未被批准。朝廷下诏赐予戈瑄祖父母、父母、夫人诰命荣身。正德十四年(1519年),再次上书申请致仕,获准退休回家。并于当年病逝。享年85岁。


南京吏部尚书廖纪



廖纪(1455年-1532年),字廷陈,号龙湾,乳名廖黑,原籍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广东省陵水县)人,出生于阜城县码头镇廖庄,其远祖南宋年间来自福建莆田。廖纪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著有《大学管窥》《中庸管窥》《性学原》《心学原》及奏疏、诗文等。


忠贞直谏周世选


周世选(1531年-1606年),字文贤,号卫阳,故城县大坛村人,幼年家贫,靠苦读成才。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初于刑部实习,后任常州府推官,有案亲自裁决,明断之誉闻于朝廷。后任南京兵部尚书。


周世选任礼科给事中时,朝廷腐败,积弊甚重。周上疏嘉靖帝,条陈时弊,侃直无所忌避。嘉靖帝死后,继位者隆庆帝于宫内驰马嬉游,视国事为儿戏,周上疏直谏,指皇帝所为是“体统倒置,自亵威仪”,规劝皇帝“悯海内多事之艰,留神治道,锐意图维”,不可“恣意嬉游”,并力求将“诳诱”皇帝嬉游者治罪,以杜绝此行为。时皇帝贵戚占田已成时弊,周又连连上疏,遂以忠直声震朝内。周世选关心百姓疾苦,注意体察民情,遇有灾荒即力请赈救。他还力主“节费恤民”,建议从朝廷到地方精简官吏,节制开支,减轻民众负担。


周世选一生为官,忧国忧民,然朝政混乱,屡遭排挤,仕途坎坷。终因眼疾辞归故里。身后留有《卫阳先生集》十四卷传世。


康熙探花魏廷珍



魏廷珍(1667年-1756年),字君弼(又君壁),清直隶景州(今景县)人,康熙五十二平(1713年),魏廷珍京城会试,金榜题名。据说,殿试时康熙见魏廷珍身材矮小,便故意出题戏耍,信口出了上联:“矮个举人应殿试,莫非想蟾宫折桂”。不料魏廷珍三步成对:“大清天子坐龙庭,必是凭学问选才”。对仗工整,台情应景,康熙帝钦点为新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参加校对《周易》《性理》诸书。后历任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巡抚,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总督漕运,两授礼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逝后赐祭葬,谥号“文简”,著有《课忠堂诗钞》。


两代猴王郑长泰父子


郑法祥(1892年-1965年),故城县郑口镇人。自幼在上海随父亲郑长泰(1837年-1909年)学艺,十一岁就开始在悟空戏里扮演小猴。初学花旦,后改武生,兼习悟空戏。在京剧剧种形成的初期,把以孙悟空为主的戏,叫作“大圣戏”,后叫“猴戏”。当时,演猴戏分南、北、京、昆各派。能以演猴戏见长,又有独特的表演技艺而自成一派的则是流行江南的郑法祥“郑派”。


郑派武功出现于清代同光年间,完善于上世纪20年代,以猴戏的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创于郑长泰,由郑法祥加以发展、完善,成为南方武生流派之一。郑长泰是武生演员,早期在北方演出,因善演悟空戏有“赛活猴”之誉。清光绪初年南下,在上海享名,所演猴戏突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灵活和爱憎分明的性格。郑法祥幼年亦曾习猴戏,青年时期观摩了大量名家如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等表演的猴戏,又广泛向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和舞台工作人员求教,刻苦研读《西游记》,并借到各地演出之机潜心搜求有关孙悟空形象的画像、塑像资料,同时吸收武术中的“十二形”与猴拳,进而由形到意戏路更宽。他的孙悟空戏,除二十多本连台《西游记》外,还有《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闹天宫》等三十多出,内容、词句、武打大都经过他的加工。由于长期努力,逐渐形成南方悟空戏的一大流派。


纪晓岚之岳父马永图


马永图(1685年-1766年),字周箓,号旭亭,直隶东光(今阜城县码头镇后路村)人。纪晓岚岳父。廪贡生,历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知县。升内阁中书。雍正皇帝以其有社才,命以升衔任山东城武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封儒林郎。后罢归家居,建宗祠、置祭田、刊族谱。


马永图生有四女,次女马月英嫁给纪晓岚。乾隆三十一年四月,纪晓岚去岳父家,马永图嘱女婿为《马氏家乘》作序,纪于当年七月作成《重修马氏家乘序》。卒于乾隆丙戌年(1766年),时年83岁。


“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968年),阜城县大白乡谷庄人,7岁随父母、哥哥流落到天津,被卖与小戏班,8岁开始以“白牡丹”艺名登台表演。后改习京剧,以王瑶卿、陈德霖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名伶指点,逐渐形成了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世称“荀派”,名震北京。常与王金声、陈万里、刘鸿声、杨小楼、梅兰芳等同台演出。1923年以“白牡丹”艺名灌录了第一张唱片。1927年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一起被评为“中国四大名旦”。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300多出戏,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艺事日记》等书行世。


文/郭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