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有一位女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从名牌大学毕业,找到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工作能力也深受领导和同事肯定。正当父母以为孩子走上成功之路时,女孩却因多次自伤行为和企图自杀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当孩子在父母多年的严格要求和苛责之下,终于实现了父母的“期待”,面对自己时却空空如也,对生命强烈的无意义感促使她走上自伤自杀之路。《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继交通事故、溺水和白血病以外的第四大致死因素。

        

为什么严苛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抑郁?专制严苛教养方式的家长,比如常见的虎妈虎爸,普遍不容易或不习惯接受孩子反馈的信息,更多是要求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如果孩子做错事或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倾向于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即使在孩子表现出色时也极少给予鼓励和赞赏,甚至以害怕孩子骄傲为名义,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严苛型父母,不一定是对孩子进行口头上的要求与指责,也可能是通过“情绪暴力”惩戒孩子。比如在孩子没能达到自己要求后,父母表现出郁闷和烦躁,这些情绪信号往往都向孩子传递:“你表现很糟糕,令我很失望。”

        

在严苛的教养环境中,一方面,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会被接纳,也不敢主动跟家长表达真实感受。长此以往,孩子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容易陷入情绪低落或焦躁中,对自我评价越来越消极,直接影响学业表现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孩子逐渐变得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满意,努力讨好让别人高兴。

        

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诉求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潜意识会启动保护机制,他可能会通过罹患一些躯体化疾病或身心疾病,比如患抑郁症“获益”。“一级获益”是不用去面对内心的冲突或良心的谴责;“二级获益”是不用面对残酷的现实,能心安理得地逃避。因此,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他的解决(逃避)方案。这也提示我们,家庭教育要少些严苛。一方面,父母要时刻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压力,不转移给孩子,多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孩子要了解到,我没有承担他人的过度要求和情绪的责任,父母对我的过高要求,需要一起协商。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以下这样的症状,家长要高度警惕孩子抑郁征兆,尽快就医。1.生理表现:经常感到疲倦,浑身无力;睡眠障碍、食欲下降;身体部位疼痛(如头疼、背疼、胃疼)等。2.心理表现:情绪低沉、郁郁寡欢、丧失兴趣、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容易自责、对生活感到绝望。3.行为表现:学习困难,反应迟缓;精力不济,注意力难集中;沉默寡言、坐立不安等。


 编辑:刘燕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父母严苛,孩子易抑郁